考试|“双减”之后,家长对分数的执着会缓解吗?( 二 )


“分数只是评价学生素质的工具之一 。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助理李云星认为 , 用分数评价学生优势在于可比性 。 特别是对于高选拔性的考试 , 以等级划分学生常显得区分度不够 , 分数则可以做到“分分计较” , 为大家所信服 。 但也正是这种可比较的特性 , 使得家长过于关注分数 , 从而出现“见分不见人”的问题 。
科 学 评 价
把“指挥棒”变成“魔法棒”
克服唯分数的倾向 , 是不是意味着取消分数?王海燕心里一直犯嘀咕 。 这个困惑 , 梁鹤也有 , “不知道分数 , 就没办法掌握孩子学习的动态和进程 , 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 这会让人感觉心里空落落的” 。
“目前 , 绝大多数考试还是以分数为选拔标准的 。 克服唯分数倾向 , 必须找到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办法 。 ”郑昌松说 。
在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看来 , 分数作为评价工具 , 有时就像“奥卡姆剃刀”一样 , 只认结果 , 不考虑过程 。 “关键是要合理看待、运用考试结果 , 重视被这把剃刀‘剃’掉的教育内容 。 一方面 , 教师要运用考试结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 , 科学研判教学工作的重点难点 ,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 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主体性、成长历程、全面发展 ,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 ”檀传宝说 。
在江苏南京 , 天正小学近年来推出了“小能手 , 正成长”儿童成长评价体系 , 把培养目标和评价指标定制成特色评价卡片 , 背面附有二维码 。 当学生在某些方面表现优秀时 , 老师发放评价卡片进行表扬;同时根据后台形成的数据化报告 , 帮助学生找到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 学期末 , 还能形成个性化的学期成长报告 , 可视化展现孩子在学校、在班级综合素养的提升 , 让家长不再心里只装着“数” , 而是心里有了“谱” 。
在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 多维度的“情境评价”置换了单向度的分数评价 。 例如 , 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 除了传统的“三好学生”评比 , 还增设了进步之星、文明少年、优秀少先队中队干部评比 , 以及“爱读书的小蜜蜂”“爱公物的小卫士”“爱集体的小主人”“爱他人的小天使”“爱艺术的小孔雀”“爱运动的小健将”“爱劳动的小标兵”等多种单项评比 。
“都说评价是根指挥棒 , 我们更愿意把评价当作‘魔法棒’ , 老师们充分发挥评价的‘魔力’ ,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校长朱丽表示 。 她还介绍 , 每年“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 , 学校还会评选多个单项“校园十佳” , 如“十佳小画家”“十佳小书法家”“十佳小棋手”“十佳小球手”“十佳小创客”“十佳小工艺师”等 , 以此激励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个性发展 。
朱丽感慨 , “这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
多 些 耐 心
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是真心拥护破除唯分数论 , 但也总担心别人抢跑甚至偷跑 , 毕竟 , 考核机制不改变 , 大环境不改变 , 对分数的焦虑就不能完全消除 。 ”梁鹤说 。
对此 , 蒋永文给出了破解之策——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 , 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 。 他建议 , 广大家长要建立合理预期 , 别总是盯着“别人家的孩子” , 要从思想和行为上克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 少一些攀比 , 多一些鼓励 , 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
李云星也表示 , 克服唯分数倾向不是要取消分数 , 而是要明确分数的用途 。 “要完善学习过程评价与考试结果评价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 ,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学习习惯与学习表现、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评价 。 ”李云星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