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优教”语文:《背影》等六个课堂教学案例( 三 )
所以 , 我想 , 教师在课堂上解读文本的一个关键是要能抓到文本中的细节 , 这个细节最好是你自己发现的 , 这样你才能讲出其中的味道 , 品尝到发现的快乐 , 这样的讲才是真正的“精讲” 。
语文课“优教”案例四:《济南的冬天》该给学生编织怎样的梦境
最近听了一节散文课 , 课题是《济南的冬天》 , 听课的过程中 , 我就在思考:作为中学语文教师 , 该如何把散文课讲的更美些?特别是写景抒情散文 , 该给学生编织怎样的梦境呢?
首先 , 教师要学会用优美的语言去读散文 。 在中学阶段所说的散文是和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 , 如《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春》等 。 可以说 , 散文是一种文学味道很浓的文体 。 语文课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文学课 , 既然是文学课 , 就要上出文学感觉来 , 就像散文这样的文章 , 我们就必须有最起码“读”的能力 。 作为学生的榜样 , 读出教师水平来 。 教师能读出散文的味道 , 对学生激励作用很大 。
今天 , 很多学生接触真正的朗诵的场面很少 , 所以 , 我们可以看到 , 在好多中小学的语文课堂上 , 很难找到朗诵好的学生 。 原因很简单:学生们接触到的朗读生活经验太少了 。 在学生们看来 , 朗诵就是拿腔拿调 , 是一种非常规的语文学习生活 。 这样的看法在中小学里比比皆是 。 所以 , 在教学散文时 , 教师要把自己朗读的功夫拿出来 , 这样才可能构建一个有文学味道的课堂 。
其次 , 教师要用文学的语言去解释课文 。 所谓解释课文 , 不是叫按照教学参考书给我们的那些资料去肢解课文 , 而是用自己形象生动的语言去和学生沟通 , 把课文中那些文学元素形象准确的表达给学生 , 这样 , 学生才可能接受到文学教育 , 否则 , 教师用很枯燥的语言把课文美丽的意境讲给学生听 , 简单的说就是让学生把教师的语言转化为课堂笔记 。 这样的语文课堂没有美可言 。
语文课堂上 , 教师语言应当有文学涵养 。 比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济南的冬天》时 , 文章中有关于“小摇篮”的比喻 , 这里 , 教师就要和学生一起好好的去想象“小摇篮”和济南的冬天有什么联系 , 这个联系肯定是很密切的 , 要不 , 作家就不会那样形象的写出来 。 既然作家写出来了 , 说明他当时真有这样的感受 , 假如 , 我们也能领悟到这样的感受的话 , 我们——教师和学生不就是走进作家心灵了吗?和文本进行对话不是在口头提一提就算了 , 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 。
我觉得 , 能把课文描写的情景复原 , 想象到自己的头脑中 , 这样的过程就是一个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 有了这样的想象能力 , 一旦有了激发灵感的机会 , 学生也能写出很美的文章 。
再次 , 用“立体”的语言去解读课文 。 写景抒情的散文 , 在学生看来 , 一般都显得比较“空洞” , 这是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历与学习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 。 年龄一般是12—15岁 , 这个时期学生思维还是比较简单 , 抽象思维还在启蒙阶段 , 他们还缺乏对生活中美的概括能力 , 往往是看到什么景色就单纯感觉到一点 , 不能将以往看过的景色与眼前的景色进行融合成一幅更理想画面 。 到了写作时候 , 头脑的再现能力也很薄弱 , 所以 , 初中学生写不出很好抒情散文的原因也在于此 。
面对这样年龄群体 , 我们最好用“立体”的语言去和学生一起研究文本 。 比如在“薄雪覆盖下的小山”一节中 , 教师运用画简笔画的方式 , 再现散文描写的画面 , 用形象的语言告诉学生作家描写的情形 , 引用“一切景语皆情语”很浅显的文学评论帮助学生理解 。 有这样形象的语言 , 浅显的佐证 , 还有教师的一些合乎实际的体态语 , 学生基本上在自己的头脑里能够再现作家描写的画面 , 而且是一种文学形象的再现 。 笔者以为 , 这就是真正的走进了文本 , 走进了作家的心灵 。
推荐阅读
- 招聘|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 教师|北大韦神“真实处境”跌下神坛,学生退课,班级人数不到10人
- 安徽|海南一大学生不知安徽省会,连猜两个都不对,直接“得罪”两个省
- 考研|“考研初试第三被刷,只因没提前联系导师”,知情人道出其中实情
- 基础教育|又一“铁饭碗”招聘,工作稳定福利好,有望拿50万安家费和补贴
- 考试|“考第一请吃海底捞”,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感叹:是给自己挖坑
- 教育部|终于轮到高中生“减负”了,教学进度将大幅调整,教育部已有通知
- 质量|学校有规模,教育才有质量,解决乡村“麻雀小学”问题,刻不容缓
- 讲座|贺昌中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以美育人”高峰论坛
- 教育部|吕梁市教育局通知: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