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优教”语文:《背影》等六个课堂教学案例( 四 )



角度|“优教”语文:《背影》等六个课堂教学案例
文章图片

语文课“优教”案例五:以《海燕》为例谈散文诗的“精讲点拨”
《海燕》是一篇“老”课文了 , 我是这样和学生一起学习这篇课文的 。
1.课时安排为一节课 。 在过去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都是两节课完成 , 主要是老师“讲”的太细致 , 所有的字词含义、作用基本都讲的无一遗漏 , 一节课下来 , 学生把书上空白处记得满满当当 。 在老师看来 , 似乎只有这样才算把语文课上得扎实了 。 今天看来 , 这样语文课堂实际上做了很多“无用功” 。
那么设计为一课时 , 我们该如何让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呢?
2.教学方法设计 。 我觉得主要是朗读法 , 如果只说朗读法 , 大家可能会觉得很抽象 。 《海燕》是一篇文学味道浓郁、抒情很激烈的散文诗 , 如果语文教师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分析这首诗 , 可以说是“对牛弹琴” 。 有两层意思 , 一是弹琴者不问对象 , 当然牛不会懂 , 作为语文老师 , 对初中学生大谈什么象征手法、现实主义文学 , 听者如何能懂 , 别说学生了 , 就我们这些教学多年的语文教师 , 谁能把“象征”说个清楚明白?所以 , 教师“满堂讲”在这篇课文中行不通;二是学生语文基础还很单薄 , 我们没有必要让他们去听懂你弹得很艰深的“琴” 。 也就是说 ,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 , 文教学还是要立足于浅显易懂 , 或者用浅显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语文基本知识 , 从而逐步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 , 很自然就能受到其中情感的感染 , 自己就能体会到海燕的“勇敢”了 。 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 , 教师再去讲解一些含义 , 学生掌握起来就顺理成章 。
3.强调散文诗写作背景 , 随着课文逐步加深 , 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 , 我们要更多的关注文章写作背景 , 作家写一篇文章一般都是有着特定的写作动机 , 写作动机不了解 , 读者就很难真正把握文章的整体 , 就《海燕》而言 , 假如学生不去了解一些1901年的俄国社会情况 , 就很难理解高尔基为什么运用象征手法来写海燕 , 也很难理解为什么文中的自然现象和动物都被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 。 也就是说 , 背景在这篇文章中是必须讲的 , 否则 , 学生只能死记所谓的象征意义了 。
4.象征意义还需要教师好好的“讲” , 之所以这样说 , 主要是因为学生首先不了解象征手法是何物 , 其次是课文通篇运用象征 , 这里就有一个整体象征的问题 , 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清楚 , 哪些是“好人” , 为什么象征“好人”?哪些是“坏人” , 为什么象征“坏人”?把象征意义搞清楚了 , 文章的基本意思就理清了 。
当然 , 这样一篇经典作品的教学方法还很多 , 笔者仅仅是一种尝试 , 在尝试中体会着如何去落实新课程理念 , 在不断探索中让学生慢慢提升语文基本素养 。
语文课“优教”案例六:《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跨学科知识有些“捉襟见肘”
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 我是这样设计的 。
1.复习上一单元的几篇古诗文 , 篇目是《陋室铭》和《诗词曲三首》 , 复习方法是齐背、默写、抽学生上黑板默写、同桌互相批改 。
设计理由:《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篇内容浅显的说明文 , 一课时时间不够用 , 两个课时又过于宽余 , 所以 , 设计10分钟左右的复习 , 是让课堂的空白时间更有效 。 另外 , 有关古诗文也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 , 需要“曲不离口”的经常历练 , 对于提升语文教学成绩也是大有裨益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