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委员会|谁让“家长委员会”变了味?

最近,有关学校家委会的两件事成了新闻:深圳某校初中二年级家委会发动所有班级学生家长为教师送礼,负责人公然催促送礼进度,后被有关部门叫停;福州市教育局下发通知,严禁家委会收取“班费”、组织“谢师宴”,或以任何名义向教师赠送礼金礼品及有价证券等行为。
变味的家委会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家长委员会|谁让“家长委员会”变了味?
文章插图
网友留言及当地教育局回应

2012年,教育部曾下发通知,提出要在全国幼儿园和中小学内建立家委会。通知对家委会的职责有明确定位:参与学校管理(包括对学校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提出意见建议、支持配合学校工作、监督改进)、 参与教育工作(包括发挥家长的专业优势、发挥家长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开展校外活动提供教育资源和志愿服务等)、 沟通学校与家庭。
这项制度的设计初衷是为沟通家校搭建桥梁。但一些学校在执行过程中,让家委会变了味。
采访人员采访了一些学生家长。家长们表示,现实中家委会的工作重心简化成了“无条件支持学校所有的工作”。
例如北京某小学家长华女士,曾连续3晚到孩子学校“加班”搞卫生。因为孩子所在班级换了新教室,但上一个班级留下很多垃圾,墙面也不干净。于是,班主任找到家委会,让大伙儿帮忙改善教室面貌。学校私心想着找家长干多省心,到外头找清洁工还得花钱。所以, 本着“学校一声喊,咱就只能干”的心态,华女士每天下班按点去学校报到,给孩子的教室搞卫生。
中学家委会也不遑多让。某中学家委会成员徐女士告诉采访人员,她孩子所在的班级家委会分工明确,除了正副会长,还有专门负责安全、组织、宣传的委员。日常活儿不少,比如 美化教室、组织各类校园赛事、为学生挑选演出服饰、排版制作班级文化墙等。
既然这么累,为啥还要加入家委会?
有家长说,孩子进了新学校,家长可以通过家委会跟老师加强沟通;有家长盘算,通过为班级做事,可以在老师面前给自家孩子加分;有的小学干脆把父母加入家委会的孩子统统提为班干部,老师的理由很充分: “孩子他爸妈在家委会做这做那,给娃一个班干部当当算啥?”

家长委员会|谁让“家长委员会”变了味?
文章插图
某小学家委会成员“热心帮助美化教室”。

家委会可没那么好进。武汉某高中一名家委会成员刘女士告诉采访人员,家委会不容易进,进去后还得使尽浑身解数表现,比工作还卖命。
前几年有媒体报道称,上海某小学的几位家长为加入家委会而晒出“神履历”“神学历”。“在知名外企做HRD、某知名投行投资人,这些家长履历我都见过。虽然夸张,但 靠硕博学位、职务头衔竞选的家长属实不少。”刘女士说。

家长委员会|谁让“家长委员会”变了味?
文章插图
上海某小学家长晒出“神履历”。
在实践中,一些学校故意模糊家委会职责边界,打着“为孩子好”“支持学校工作”“孩子教育不能光学校承担,家长也得分担”等理由,无限放大家长职责,把家长变成给学校打杂的义务工。
家长委员会|谁让“家长委员会”变了味?】前不久,有网友留言称,自己只是一名普通铁路工作人员,结果老师知道了,于是,每次有老师的亲戚朋友坐车,都要求他给特殊待遇;还有的网友说,上学时自己打扫教室、卫生区,当了家长还得给孩子打扫教室、卫生区。
更有甚者,在一些家委会成员眼中,今日之殷勤,能换来孩子在学校被区别对待、高看一眼、开开小灶,因此借着家校协同的名义送礼、请饭、互换资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