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汪信砚: 倡导并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 二 )


他意识到,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提高到总结规律的水平,就必须加强微观个案研究,深入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代表人物的独特心路历程、高度个性化的哲学创造及其理论贡献。基于这样的初衷,他于2010年开始了《李达全集》的编纂。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李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他一生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论著,是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思想资源。”汪信砚说,对李达的论著进行整理和研究,本身就是一次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恢宏历史的探索和展现,能够为今天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重要启迪。
编纂团队集结多个学科领域数十位专家、学者,历时六年,对李达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法学、教育学等众多领域的思想进行了极其繁难的研究和勘校工作。2016年12月,共计20卷的《李达全集》正式出版,填补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上文本整理和研究的一项空白。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绝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极其宏富的,编纂《李达全集》,也是团队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汪信砚说。
教育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在汪信砚眼中,老师陶德麟是一位身体力行的教育家。“教育之道首在成人、为学之道首在立志、为文之道首在晓畅、育才之道首在识才”,导师的这些教育理念后来也成了他的基本遵循。
在教书育人上,汪信砚始终融合着其哲学思考,深受学生欢迎。去年11月,他由武汉大学研究生票选为武汉大学第十一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他负责和主讲的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大学教育,特别是研究生的培养,绝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德性涵养和人格塑造的过程。”他说,对老师而言,立德树人、因材施教,是共同的要求。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哲学本身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三观培育相结合。
基于这样的理念,他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中,在与研究生们的相处过程中,引导他们在学术问题的探讨中涵养德性、锤炼修为,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着力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有创造力的人才。
他教导学生说,既然选择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就必须通过努力学习而真心相信、信仰马克思主义。同时,他鼓励学生质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2019级博士生黄丹阳回忆,她曾在课堂上指出一位学界权威论述上的漏洞,有的同学不以为然,但汪老师给予她肯定,告诉大家不要盲从权威。
“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迷信书本和权威,敢于质疑成见,勇于提出新见,才能为学术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汪信砚说。
(长江日报采访人员陈晓彤)
【编辑:贺方程】
李达|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汪信砚: 倡导并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
李达|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汪信砚: 倡导并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