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上课讲到“两个黄鹂鸣翠柳”,小学生灵魂拷问,老师竟无言以对


中小学|上课讲到“两个黄鹂鸣翠柳”,小学生灵魂拷问,老师竟无言以对
文章图片
中小学|上课讲到“两个黄鹂鸣翠柳”,小学生灵魂拷问,老师竟无言以对
文章图片
中小学|上课讲到“两个黄鹂鸣翠柳”,小学生灵魂拷问,老师竟无言以对
文章图片

随着我国文化领域的建设日新月异 , 很多朋友都体会到了“死读书 , 不如不读书”的这个老道理 , 多年来 , 大慧一直关心青少年语文教育的问题 , 发现很多学生在品读我国古代经典的时候 , 都学会了带着问题去读、带着自我评判去读 , 有时候还能给老师制造一点“小意外” 。
比如前些年 , 一位上5年级的小学生 , 在读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时 , 就发现了不合理的地方 。 唐僧取经经过了很多地方 , 但不管距离长安城多远 , 各地的饮食习惯都带着浓厚的“江淮味” , 甚至连西域也不例外 。
当时这件事被媒体报道后 , 还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 , 究其原因 , 还是因为《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本人就是江淮人 , 所以在创作的时候 , 自然会不自觉的流露出家乡的“味道” 。
当然了 , 这只是很有名的一个例子 ,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 , 类似的事情不在少数 。 比如大慧一位做语文老师的朋友 , 就遇到学生的“灵魂拷问” , 说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中有错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图片:“两个黄鹂鸣翠柳”资料截图
一、来自小学生的“灵魂一击”1、到底谁错了?
【中小学|上课讲到“两个黄鹂鸣翠柳”,小学生灵魂拷问,老师竟无言以对】这位朋友也算是小学的“资深”教师了 , 在日常教学中 , 面对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 解决起来基本是游刃有余 。 可就在一次他教授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佳作《绝句》的时候 , 念到“两个黄鹂鸣翠柳” , 一位只有7岁的学生立刻就发问到:“黄鹂是鸟类 , 计算的单位不应该是只吗?为啥杜甫要用个来算呢?”
同时孩子还反问了一句:“前几天我做作业 , 就是写了两个鸟 , 结果老师给我算错了 , 那到底是我错了 , 还是杜甫错了?”好家伙 , 这个问题直接把我朋友给问蒙了 。
杜甫的这首《绝句》 , 在我国可谓是脍炙人口 , 家喻户晓的作品 , “两个黄鹂鸣翠柳 , 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 , 门泊东吴万里船 。 ”
估计很多朋友在当年学习的时候也没有特别在意这个问题 , 当然了 , 我们不能怪现在的孩子太调皮 , 事儿太多 , 不懂就问、知学乐学绝对是好事情 。 好 , 我们回到问题上 , 到底是谁错了呢?图片:杜甫《绝句》全篇资料截图2、不是不流行
一般情况下 , 我们在形容大部分事物的时候 , 都会习惯性的使用“个”这个单位 , 而在形容动物的时候 , 自然而然会想到“只”这个单位 , 我们普通人尚且认为是常识类的东西 , 那么作为一代文豪的杜甫 , 又怎么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呢?
早前在学术界 , 也有人提出过和这位学生相同的问题 , 有学者认为 , 在我国唐代的时候 , “只”这个单位应用的还不广泛 , 但很快这个结论就被推翻了 , 原因很简单 , 举几个例子吧 。
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李白的“相看两不厌 , 只有敬亭山”等等诗句中 , “只”的应用都已经很普遍了 , 所以也就不存在通假字一说了 。 图片:杜甫人物漫画二、杜甫用“个”的原因1、两个明显的好处
这个问题在专家学者和唐诗发烧友之间反复被讨论 ,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 , 杜甫在创作《绝句》的时候用到“个”来代表黄鹂 , 有两个很明显的好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