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从数学、逻辑到审美,算法的极限是何处?——《再.创世》专题( 三 )


音乐教育学者Martin J.Bergee原本也是这样认为的 。 他觉得只要能控制相关的根本性变因 , 如种族、收入、教育背景 , 就能够破除音乐与数学能力相关性的迷思 。 于是他就设计并展开了研究 。 结果让他非常震惊 , 两者的关联性不但
没有消失 , 而且还非常强 。 在2021年他的研究团队发布了一篇名为“Multilevel Model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chievement and Reading and Math Achievement”的论文 。 他们调查了不同学区背景的一千多位中学生 , 在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下 , 他们不得不承认音乐及数学能力之间的有统计上显着的关联 。
音乐与数学能力被证实有很高的相关性 。他表示很抱歉实验设计得非常复杂 , ”因为排除所有的相关影响并不容易 , 可能从个人、教室、学校、学区等等不同层级来产生影响 。 ” 。 虽然他原本是支持相反的结论 , 但这个结果让他思考了很多 , ”微观技术来说 , 可能在音乐中的音准、音程、节拍 , 可能语言认知的基础相关 , 而巨观技术上的调式与调性 , 可能在心理学或神经学上与数学认知有关 。 ”
除此之外 , 还有非常多的例证 。 比方2015年神经科学家SemirZeki及艾提亚爵士(MichaelAtiyah当代最伟大数学家之一 , 费尔兹奖得主)发布的论文指出 , 经由fMRI扫描15名数学家的脑部 , 发现数学家在评断数学式子美感时 , 动用到眼额皮质外侧的A1区域 , 与察觉其他来源美感所动用到的区域一样 。 而前面比较没有提到数学与视觉艺术的关联 , 因为这部分更为大家所熟知 。 像是从古希腊几何就知道的黄金分割比 , 绘画中的用到的透视原理、对称性 。 可以说 , 美与数学并不是感性与理性的对立 , 而是互相包含 。 就像浪漫派诗人约翰济慈所说:”美即是真 , 真即是美 。 这就是你在世上所知道和需要知道的一切” , 而数学以及其背后的逻辑 , 就是人类对于”真”的具像 。
评断数学式子美感或观察其他美感事物时 , 数学家大脑活耀的区域相同 。可以说在知识分子阶层中 , 数学即美是个主流观点 。 当然主流不一定代表唯一或正确 , 像前述Bergee也试图证明相关的主流看法是个迷思 。 但一旦理解了这种切入点 , 人工智能是否能创造艺术作品这个问题 , 至少在心理层面就不是太大问题了 。 人工智能遵照一些算法工作 , 可以说就是数学及逻辑的程序代码实作 。 以近几年最主流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来说 , 就是许多线性映像与激活函数的合成函数 , 借助梯度下降法 , 收敛到的稳定数学解 。 既然数学即美 , 那由数学建构的人工智能 , 能产生美的事物 , 也不是太不能接受的事 。
生成模型也是近几年深度学习热门的领域之一 。 常见的生成任务就是借助观察抽样的样本 , 设法模仿出一样的机率分布 。 白话一点来讲 , 就是给电脑看一些李白的诗 , 希望电脑能创造出新的李白风格的诗 。 给电脑听一些贝多芬的音乐 , 希望电脑能创造出新的贝多芬音乐 。 现在的深度学习技术 , 已经能让人工智能能借助学习 , ”创造”出视觉、音频及语言的”作品” 。
Inception网络是一个有名的深度学习模型 , 其名称取自于同名的电影(全面启动) , 当时主要是在图片识别任务上 , 取得很好的成果 。 2015年时 , Google工程师AlexanderMordvintsev巧妙的利用事先训练好Inception模型 , 让他将图片变成梦一般的迷幻风格 。 他把这种方法取名叫DeepDream 。 不久后 , LeonGatys等人用类似的方法 , 设计一套算法 , 能将画家的画风转移到照片上 , 典型的例子是将风景、建筑照片 , 转成梵谷的星空风格 。 后面有很多后续的研究 , 一般称为Neural Style Transfer. 2016年Google利用AI生出的画作 , 拍卖得到进十万美元 。 而其实早在2014年时 , Ian Goodfellow等人就提出了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 是一个更广泛而通用的生成模型 。 这个模型后续开启了极大量的相关研究 , 现在的深度学习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