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孙文集|为国桢干,为天下肇和平——纪念教育家王培孙( 二 )



王培孙文集|为国桢干,为天下肇和平——纪念教育家王培孙
文章插图
1940年南洋中学庚辰级(“王校长七秩寿辰特辑”)。摄于姚主教路大同坊9号寓所,位于今天平路91弄24号。
视校如家,待生如子
王培孙文集|为国桢干,为天下肇和平——纪念教育家王培孙】南洋中学的前身是家族的族塾。南洋中学成立后,由于学生来源社会化与组织方式的制度化,其族塾的性质开始发生改变。然而,这种改变并非全然消失,而是以“形变而神不变”的特殊传承方式悄然融入了学校的文脉之中。所谓的“神”,就是以深厚的儒家道德熏陶为基础,“视校如家”“待生如子”的中国教育传统。对于一生无子,将自己的所有心血全部倾注在南洋的王培孙先生而言,学校就是他的家,学生就是他的孩子。也正是由于他对学校和学生倾注了所有的感情,学生也对他无比热爱。学生们曾充满敬意地回忆道:“先生办学数十年,一贯对学生爱护备至。有一段时间,低年级学生住在先生住宅旁的日晖桥织呢厂街外宿舍,学生有病,先生夫人常亲为护理。南洋中学很多家境清寒的学生,免费入学,有的甚至依先生为生。学生有困难,商诸先生,先生总是尽力帮助。先生还常为毕业生就业操心。学生有过错,先生教育时,总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诱,让其心服口服,从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先生这种爱生精神,也影响到教师们。在南洋中学有严师,但没有对学生讽刺挖苦辱骂的老师。师爱生,生尊师,师爱生如子,生尊师如父……先生去世三十多年了,先生的很多学生已两鬓花白了,只要一提到先生,无不情动于衷。”

王培孙文集|为国桢干,为天下肇和平——纪念教育家王培孙
文章插图
王培孙校长手迹,“前程无量”,《南洋中学戊寅级初中毕业纪念册》(1938年)。
践行“教育救国”
王培孙先生终其一生都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办教育,是为了救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他多次提出“教育、实业为立国之根本”。他确立的办学宗旨“知行并进,为己积福,为家增光,为国桢干,为天下肇和平。”(《乙亥级毕业纪念刊赠言》)可以说是秉承了中国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熔为一炉的传统教育思想。
五四运动爆发时,正是南洋中学第十五届学生毕业之际,王培孙先生同意这届学生可以不参加毕业考试,成绩按平时成绩计算,以表示他对学生参加五四运动的支持。他还自编国文补充教材,其中有黄宗羲的《原君》,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陆游的《示儿》和《诗经》里的《无衣》等,对学生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五四运动后,陈毅要去法国勤工俭学,但出国护照搞不到,于是就通过南洋中学的四川籍学生请求王校长帮忙。王校长问清了情况后,通过关系帮他搞到了一张出国护照。上海解放后,陈毅曾经专门探望卧病在床的王培孙先生。“九一八”事变后,黄炎培先生力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介石通缉。王培孙先生得悉后,就把黄炎培接到南洋中学来藏在闲书馆里,让他度过危险。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还掩护过无数的进步青年、学生和革命者,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站在民族革命和解放事业的前沿。
抗战时期,南洋的校舍被敌伪占用,全校上下人心惶惶,王培孙先生还是坚持办学,没有了校舍,学校只得暂借北京路的盐业大厦和汶林路“岐庐”两处上课。在艰苦的环境中,王培孙先生经常撰文鼓励师生,以坚定国之必胜的信念,“夫当举步艰危时代,人民除思想卑劣行为荒谬者,乘以图利外,无不幽怨疾痛,困心衡虑,以图救亡,期复和平,而人才于是乎奋起”。他希望同学们要感受到“国家之存亡”“同胞之生死”,同时又鼓励学生,“一治一乱,世运之自然,而历史之常轨也”,“险境渐过,一阳来复”的那天终会到来,号召学生们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效驰驱,为同胞谋幸福”。可以说王培孙先生以实际行动,始终勇敢地站在爱国的第一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