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神奇教授”李泽湘:大疆、云鲸背后的无名英雄( 二 )


李泽湘对此很无奈 , 可也没办法 。 港科大那时与内地高校类似 , 注重发表论文 , 不注重实践 。 而他深感西方教育对实践环节的重视 , 希望有学以致用的机会指导教学实践 。
1998年 , 港科大应内地邀请选派了不少教授去深圳参与企业合作 。 可没多久 , 缺乏实战经验的教授纷纷撤了回来 。
因此事的触动 , 李泽湘选择了自己下场创业 , 并遇到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
2
以实践项目孵化创新创业
1999年 , 深圳市政府、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三方携手创建深港产学研基地 , 李泽湘获邀与同事联合创立了后来国内运动控制领域的知名企业——固高科技 , 并担任董事长 。
固高是英文“GOOGOL”谐音 , 代表数学上10的100次方 , 有无穷大的寓意 。 这是来自李泽湘的妻子 , 一位数学家的创意 。
创办固高科技 , 是基于李泽湘对运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机器视觉技术、网络技术和机械优化设计五个方向长期系统化的研究 。 他希望以这些项目实验带动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
可惜经过一段时间观察 , 李泽湘发现参与项目的学生毕业后还是选择去硅谷和华尔街打工 , 既无从事产业创新的志向 , 更没这方面的热情 。
究其原因 , 学生只把他开设的课程当作完成学分的必修课 , 而不是真正对从事的研究项目有兴趣 。
于是 , 李泽湘摸索出一套全新的“新工科”教育模式 。 他在自己开设的新课程中 , 有意识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混在一起上课 。
李泽湘授课的时候要求学生组团来做项目 , 项目必须用到时下最新的产品部件 。 学生想在这门课中拿高分 , 就必须不断迭代项目设计 , 一个版本又一个版本不停地实验 。
为了完成实验 , 学生不得不在香港和深圳等地奔走购买实验材料 , 逐渐熟悉了整个产业链和制造体系 。
在这批学生中有一位来自内地的学生 , 汪滔 。
2005年 , 汪滔进入香港科技大学读书 。 因为从小喜欢航模 , 他毕业论文是无人飞行器的研究 。 他原本希望毕业后出国继续深造 , 可因为论文答辩时自己的无人机没能飞起来 , 成绩不合格 , 出国愿望也成了泡影 。
可李泽湘很欣赏汪滔 , 因为汪滔曾两次选修了他的运动控制课程 , 不论兴趣还是研发能力 , 都远超其他同学 。
就在汪滔为前途沮丧时 , 李泽湘将他招为自己的研究生 , 平时还有意“放水”让他逃课去深圳创业 。 从最初研发的飞控系统到无人机 , 李泽湘都给了汪滔很多帮助 。
李泽湘建议汪滔在深圳创业 , 是因为他经过长期观察发现 , 珠三角作为国内最大最全的代工基地拥有着全世界完整的制造业体系 。 无论是买零件还是开模具 , 都比欧美国家高效省力 。
李泽湘指导汪滔并不是仅仅教技术、筹资金这么简单 。 他给了大疆关键性的两条建议:一条是先拿下国外市场然后转回国内;另一条是在消费级市场之外 , 拓展更多应用场景 , 特别是农业植保领域 。
2006年大疆创立后 , 可以说正是遵循了这两条建议 , 又赶上了国内对无人机功能和科研爆发式需求 , 很快在行业声名鹊起 。 此后 , 在不断迭代过程中 , 依靠独树一帜的互联化和影像系统的大疆无人机击败所有国外对手 , 估值从百万级迅速跃升为超100亿美元的科技型企业 。
大疆的成功对于李泽湘来说意义重大 , 这验证了中国制造技术完全有可能通过核心产品让全球市场接受 , 也促使他坚定了搭建一座将学院派理论转型为商业实践的桥梁 。
3
创新创业离不开人才和团队的培育
在孵化大疆的同时 , 李泽湘成立了清水湾创投 , 进一步孵化手中的学生创业团队 。 这些团队多数项目都是围绕机器人产业进行 , 只是可惜一直没找到合适的研发基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