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让一所“超大”的大学变得更强( 二 )


中国对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经历过一个调整 。 1952年时 , 由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刚起步 , 大学培养本科人才的目标是毕业后可以直接成为专门人才 , 那时 , 中国的研究生培养体系还不健全 , 培养力量也不足 。 近年来 ,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 社会对所谓“专门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 在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建立起来后 , 本科毕业生很少直接就业 , 一般还会经过硕博的学习和训练 。 在这种情况下 , 按照老思路设计的本科培养体系和模式就需要变革 。 中国的高等教育现在需要迫切回答一个问题:我们的本科阶段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山东大学作为一所本科招生规模庞大的综合性大学 , 更需要直面这个问题 。
专业调整正是对此问题的回应之一 。 实际上 , 山大从2010年起就开始思考:如何将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从专门化向着基础厚实、综合素质高转变?
2010年 , 山大对全校的通识教育做了一个整体设计 , 主要分三个层次 , 除了各高校都有的通识必修课 , 山大的特色是增加了“通识教育核心课”这个类别 , 具体分为七个模块:国学修养、创新创业、艺术审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 。 在这套通识培养体系下 , 每个学生必须修满7模块中的10个以上学分 。
具体而言 , 每个学生都在国学修养、创新创业两个模块各修2个以上学分 , 其他五个模块要跨类选修6个以上学分 , 也就是必须选择本专业学科类别之外的模块 。 此后 , 具体的选课要求略有调整 , 到了2020年 , 适应新产业革命的需要 , 山大对这一体系再度进行升级 , 增设了“信息社会”模块 , 原“创新创业”模块整合进入创新创业计划 。 这被称为山大“通识教育2.0” 。
一所综合性大学和普通的专科学校有什么差别?在刘传勇看来 , “主要是人的素质上下功夫” , 综合性大学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分布广泛的学科生态 , 来充分支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 强化本科阶段的“厚基础、宽口径” 。 “实际上 , 这套通识教育的设计 , 对我们本科的整个课程安排影响是非常大的 , 加进来10个学分 , 就要相应地减少专业课 , 这体现了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 , 另一方面 , 一般的非综合性大学也很难开出这么全的套餐出来 。 ”
在2010年山大出台的《关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实施意见》中 , 明确提出 , 山大通识教育要旨在克服高等教育专业化带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 促进学生精神成长、情趣高雅、素质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 。
“由大变强”
2018年 , 山大在合并专业的同时启动新一轮新专业的建设和申报工作 。 因专业总数已经比较多 , 山大此前在新专业的申报上一直态度谨慎 , 在2015~2017年三年间 , 只增加了两个专业 , 但社会的发展已经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新需求: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发展 , 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都在要求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的培养上立即进行革新 。 新专业申请通知下发后 , “各学院反响都很热烈 , 新专业申报一启动 , 就有十几个新专业申报过来 。 ”刘传勇回忆 , 当年就批准申请6个专业 , 以新工科专业为主 , 是近十年来山大新专业数量增加最多的一次 。
在2019年 , 山大就新增了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生物医学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6个新专业 。 可以发现 , 新增专业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新兴领域和未来尖端领域 , 以新工科为主 , 有很强的交叉性 。
对传统工科而言 , 新增专业迅速成为一个新的学科增长点 , 以机械工程学院为例 , 在新增了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后 , 本科招生分数明显提高 , 报名人数也增多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