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11年上百次观鸟活动,这所学校有个学生科考队 学生论文作品多次获奖

10月1日,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的“第106科考队”在温江区刘家濠社区观察到乌鹟和栗腹矶鸫,这是科考队观察到的第156和第157种鸟。其中,栗腹矶鸫主要栖息于山林,在平原很少见。而科考队员们,都是四年级到六年级年龄段的小学生。
2010年,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成立了开展鸟类调查和其他生态调查的“学生科考队”。到今年10月,已先后派出106支学生科考队,总共1521人次参与,开展了上百次观鸟活动,实地考察成都地区49个地点,徒步考察行程达500多公里。
10月15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的《共赴春城之约·保护生物多样性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保护生物多样性 我们可以做什么》新闻中,对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老师严国昊和成师附校第106学生科考队进行了采访报道。
从“第1科考队”到“第106科考队”
严国昊是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一名小学信息技术老师,也是学校科技辅导员。课外,他还是一名观鸟爱好者,也是成都观鸟会成员。
“在城区范围内,和我们人类和谐共处得最多的野生动物就是鸟类,这也是青少年比较容易观察到的野生动物。”严国昊说,当时,刚刚加入观鸟爱好者“大军”的他就想,能不能带上孩子们一起观鸟?让孩子们通过对鸟类的观察、调查,认识大自然。“因为鸟类的分布和环境状况息息相关,尤其是鸟类对环境状况敏感,而且迁徙能力强,这种迁徙活动也反映了环境的状况。”
严国昊的想法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支持。从校园内、温江区的鸟类开始,严国昊带着孩子们认识鸟、观察鸟,并逐步走出温江区,走进成都城区的浣花溪公园、四川大学、植物园等地,以及其他区县的鸟类栖息地。
学校|11年上百次观鸟活动,这所学校有个学生科考队 学生论文作品多次获奖
文章插图

▲严国昊给同学们准备观测器材。
为了让得到的观测数据更便于后期整理、分析和统计,每一次外出,都会给科考活动严格编号。从11年前的“第1科考队”,到2021年10月1日已是“第106科考队”。
经过10多年的调整完善,如今,加入观鸟科考队有严格的选拔要求。五年级二班的文佳是刚刚经过考核加入的队员。“老师会在屏幕上放一些鸟的照片,然后我们来辨认。不及格的人就被淘汰了。”文佳说。
事先规划好路线 一般徒步5到7公里
10月1日,第106科考队走进温江区刘家濠社区和金马湖湿地。这里有树林、有草地,也有农田、湖泊,鸟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丰富。
严国昊说,早些年,带队外出考察,他一般都选择公园、大学校园等环境,安全性高、基础设施也比较便捷。但近年来,他更偏向于农村、水库、河岸,有自然环境,空气质量也好,“孩子们很喜欢。”严国昊说,平均每个月一次的外出考察,能覆盖到一年四季完整的鸟类观测记录。
学校|11年上百次观鸟活动,这所学校有个学生科考队 学生论文作品多次获奖
文章插图

▲在校园观察鸟类活动。
每次出发前,严国昊都会在地图上仔细规划好路线,“一般徒步距离为5到7公里。”每次活动人数会有限制,每个年级四五人、共计10余人,“(学生的)观察,说不上多复杂,但是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理解世界、认识自然规律,锻炼综合素质的方式。”
学校|11年上百次观鸟活动,这所学校有个学生科考队 学生论文作品多次获奖
文章插图

▲徒步过程中。受访者供图
严国昊说,每次除了由他担任领队外,还会邀请高校志愿者,例如四川大学环保志愿者担任向导,给孩子们做实时指导,协助判断所观察到的鸟类,观察鸟类的习性等细节。成都观鸟会的爱好者们,也经常来给孩子们进行现场讲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