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博克的“大学教育目标”

【方面|博克的“大学教育目标”】马建红(法学博士)
大学老师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单一 , 除了在相关学科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之外 , 另外一项就是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 。 与中学老师不同 , 在教学方面 , 由于没有升学率这些考核压力 , 任课老师只要将课时上满、把课程讲完 , 期末组织学生考完试 , 登录好成绩就OK了 , 因此 , 大学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可能太过紧密 。 这种说法听上去好像大学教育只是老师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 而学生修满学分然后毕业这么简单 。 其实不然 , 对每个人的学术启蒙及品性养成来说 , 大学四年是一个关键时期 , 因为大学教育 , 有其自身的目标 。 关于这一点 , 德雷克·博克在其《回归大学之道》中有着独到的见解 。
德雷克·博克是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研究专家 , 他从1968年起开始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 , 1971年至1991年期间 , 任哈佛大学校长 , 2005年前任教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和教育学院 。 他在其著作《回归大学之道》中 , 谈到了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 。 博克先生认为 , 大学教育应让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时期 , 养成一些极为重要的素质 , 所以大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多方面的 , 这些目标应该被广泛接受且经过谨慎的界定 。 经过严格选择 , 他提出了几个特别重要的项目 , 作为大学教育的目标 。
他认为 , 所有的本科生都需要提高各种形式的表达能力 ,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精确而优美的书面表达能力 , 其次则是清晰而又有说服力的口头表达能力 。 学生们虽从小就学习写作 , 高考的时候也会考作文 , 不过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 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一般 , 行文、用语、逻辑结构等方面都有待提高 , 而且由于讨论课辩论课的匮乏 ,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 , 毕业后参加工作 , 即兴发言的能力普遍欠缺 。
除了表达能力的提升外 , 博克教授认为大学教育的另一个基本目标 , 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清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他还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 如清晰的认识和界定问题;分辨出同一问题的不同论点与利益关系;搜集相关材料 , 并分析不同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围绕某一问题尽可能多地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分析证据并运用推断、类比等常见的推理方式考察各种方案 , 最后提出合理的判断和最佳方案 , 等等 。 学生掌握这些思维方式和习惯 , 就可以使日常生活中的诸多问题迎刃而解 , 并使学生们终身受益 。
生活在今天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 , 我们经常会看到每当有事件发生时 , 总会引发网络舆情甚至网络暴力 。 人们往往只扫一眼标题 , 就开始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 而充当此类键盘侠的人不乏在校的大学生或者曾经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人士 。 其实 , 只要我们遇到问题时多思考一下 , 理性地运用“批判性思维” , 就可以避免盲从与轻信 。
关于大学生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 , 博克教授并不认为道德培养只是父母和中小学教师的责任 , 因为道德问题实际上包括三种能力 , 即严谨地思考如何处理道德两难问题的能力、评价各方面观点合理性的能力及判定正确行为的能力 , 而帮助年轻人认识到道德问题的存在并严谨地思考这些问题 , 正是大学义不容辞的任务 。 具体到法学教育方面 , 学生确实会面临道德的两难处境时如何抉择的问题 , 比如“法学院一直在教学生如何就法律问题做出推理 , 但也知道学生为了取悦重要客户 , 有时会故意向他们隐瞒真实信息” 。
大学除了教给学生以精深的专业知识外 , 还应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知识和广泛的兴趣 , 使他们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人生 。 ”这些兴趣既可以是学术性的 , 也可以是艺术性的 , 例如理解并欣赏音乐、诗歌、油画 , 或者亲自弹唱、赋诗、画画 , 还可以是体育类的 , 例如网球、游泳、跑步等 。 培养学生拥有广泛的兴趣 , 可以拓宽他们看问题的视野 , 避免过分专业化的危险 。 此外 , 也有助于学生思考善与恶、公正与偏袒、战争与和平等人类永恒的问题 , 让人们的生活不再了无生趣 。 当然 , 大学要做到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并非易事 , 无论从时间、精力还是教学方式上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 但大学能够做到的是“努力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 以便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中活到老、学到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