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额|这个中国三线小城,凭什么在德国的影响力,比在中国还要大?( 三 )


在改革开放之初 , 我国也曾在职业教育中引入“双元制” , 但大多是昙花一现 。 双元制的精髓 , 在于校企深度合作 。 而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 , 缺少的正是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 , 这也是早期双元制失败的原因 。
健雄学院吸取德国职业教育办学成功的经验 , 对双元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 提出“定岗双元制”模式 。
在这种模式下 , 学校引导学生与企业签订学徒合同 。 企业抽调专门人事及培训精英 , 与学校共同制定学生培养计划 。 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培训 , 以学徒身份在企业培训中心接受技能培训 , 以员工身份在企业接受岗位综合能力培训和企业文化熏陶 。
像王逸雯这样的双元制培训班的学生 , 在校三年时间里 , 大半时间都在培训中心和工厂做实训 。 按照企业的规定 , 实训期间他们保持与工厂一致的作息 , 每天保证8小时工作时间 , 没有课间休息 , 只有中午1小时休息时间 。 学期结束时 , 学徒接受德国商会(AHK)的认证考试 。 等到满了三年培训记录 , 毕业时参加AHK第二次考试 , 拿到德国认证的专业技能证书 , 学生的水平便不输德国工人 。
双元制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愁就业 , 近些年来 , 双元制毕业的学生平均月薪能达到七八千元 。 健雄学校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韩树明表示:每年的就业率达到97%以上 , 剩下不到2%都去创业了 。
王逸雯毕业时 , 两次AHK考试都接近满分 , 直接进了亿迈齿轮 。 因为成绩优异 , 她没有从事一线生产 , 而是成为一名培训师 。 通过王逸雯 , 很多双元制学生也看到了在企业成长的空间 。
校企深度合作的好处 , 还在于当企业对人才需求发生变化时 , 学校能够及时调整培养计划 。 作为太仓吸引外资企业的一张招牌 , 双元制教育一直服务于外资企业的人才需求 , 精准为企业培养人才 。
随着太仓投融资环境、产业链日趋完整 , 外资企业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 十年前 , 落户太仓的德企 , 资金、技术、团队都是从德国打包到中国 , 而现在 , 一些德企“轻装上阵” , 带着技术团队就来了 。
因此 , 在人才方面 , 企业的需求也从原来的一线熟练技术工拓展到智能制造高级技术工人 , 甚至是管理、行政、营销类人才 。
顺应企业需求的变化 , 太仓中专和健雄学院错位发展 , 通过与上海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以及舍弗勒等德企合作组办“本科定岗双元班” , 建立起“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多层次有序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
这也打破了过去传统职业教育的“天花板” , 吸引不少人选择职业教育 。 2019年 , 健雄学院的新生从原来的2000多人 , 增加到3100多人 。 与健雄合作“定岗双元”的企业 , 也从最初的六七十家 , 发展到现在的500多家 。
可以说 , 太仓双元制与地方产业发展相生相伴 , 地方产业推动了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 , 而完善的本土化人才也反哺地方产业发展 。
【4】
2020年5月 ,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 明确提出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 。
所谓“职普比” , 即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院校之间的比例 , “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意味着 , 未来接近一半的学生将无缘高中 , 通过中考后实现分流 , 接受职业教育 。
这个消息一出 , 内卷化的家长格外焦虑 , 因为在传统印象中 , 职业教育意味着“差生教育” , 没有前途 。
这种传统观念亟待更新 。
根据“十四五”规划 , 我国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 相应地 , 人才结构也将向“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转变 , 发挥科技创新型人才在构建新格局中的作用 。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 是经济格局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