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河北安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11)


B项 , “张释之不顾太后对两人的赦免 , 坚决予以弹劾 。 ”错误 , “遂劾不下公门不敬 , 奏之 。 薄太后闻之 , 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 。 ”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 , 然后得入 。 ”意思是:于是张释之追上去拦住了他们 , 不许他们进宫 。 随即给文帝上书弹劾太子和梁王犯了“不恭敬”的罪过 。 薄太后听说了这件事 , 责问孝文帝 , 孝文帝摘下了帽子向太后认错说:“都怪我对儿子们管教不严 。 ”于是薄太后就派人传出皇上的命令 , 赦免了太子和梁王 , 太子和梁王这才进了宫 。 从中可以看出是张释之弹劾在前 , 然后皇帝赦免了太子和梁王 , 太后派人传出皇上的命令 。
故选B 。
13.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 , 意译为辅 ,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 ,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 , 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 , 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 赋分点:
(1)既:已经之意;因:趁机;便宜:方便合适之意;所以:……的原因 。
(2)方今:现在;聊:姑且 , 勉强之意;以:凭借 , 借助 , 省略了代词“之” , 应为“以之” , 借助这件事;重:敬重之意 。
14.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提炼文言文信息的能力 。 解答此类题目对考生的要求比较高 , 首先要求考生读懂文章 , 然后根据题干要求 , 找到相应的语句 , 结合题干理解并概括文本内涵 。 题干要求考生理解“张释之的法治思想对于今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 考生应找到相对应的能反应张释之的法治思想的语句 , 然后提炼语句表现的法治思想即可 。
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 ”张释之认为法律面前 , 皇帝和百姓应共同遵守 , 体现了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思想;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 , 是法不信于民也 。 今既下廷尉 , 廷尉 , 天下之平也 , 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 , 民安所措其手足?” , 意思是:按照法令理应这么判决 , 如果您一定要特别重判 , 那法令就不能取信于民了 。 现在您既然把他交给我这个廷尉 , 廷尉 , 是为整个天下持平的呀 , 如果我一旦有所倾斜 , 那整个天下的执法可就会随意轻重 , 那时百姓们可就无所适从了 。 ”从中可以看出张释之认为执法要公正 , 不能有所倾斜的法治思想;
太子刘启和梁孝王刘武两兄弟同车入朝 , 在经过司马门时不下车 , 于是张释之追上去拦住了他们 , 不许他们进宫 。 随即给文帝上书弹劾太子和梁王犯了“不恭敬”的罪过 。 说明了张释之执法严格 , 按法律的规定判罚的法治思想 。
后来又有人盗窃了高祖庙内座前的玉环 。 这人被捉后 , 文帝非常气惯 , 把他交给张释之审理 。 张释之依照盗窃宗庙衣物家什的法律作了判处 , 文帝责备张释之说“吾属廷尉者 , 欲致之族 , 而君以法奏之” , 也就是责备张释之未能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处理 , 而张释之回答说“法如是足也” , 不仅体现了他严格按照法律处理的特点 , 也体现了他认为法治应大于人治 , 不能因个人的意愿就违背法律的要求 。 考生整理即可 。
【点睛】
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 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 因为不理解实词、虚词 , 词类活用 , 文言特殊句式 , 就不能理解文意 , 也就无法进行文言文翻译 。 因此 , 考生对于考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 , 18个文言虚词和常见的词类活用 , 文言特殊句式一定要熟悉其用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