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乡村小规模学校如何面向大未来?

图源:视觉中国
转载自人民教育微信(ID: irenminjiaoyu)

民小编说
我们的民族文化发源于农耕 , 根植于乡村 。 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今天 , 乡村学校的质量是乡村振兴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 然而 , 乡村学校大多面临着规模小 , 教师力量弱等问题 ,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 一起来看温州给出的答案~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 , 造成了浙江省温州市乡村小规模学校数量多、面积大、分布散的格局 。 2018年4月 , 温州市进行乡村小规模学校质量提升专题调研 , 形成创建百所乡村“小而优”学校计划 , 我们联合政府、社会、教育系统形成合力 , 优化课程、教师、环境、管理“四位一体”创新 , 推动全市乡村教育提质 ,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
一、以未来引领乡村学校走向“小而优”
【乡土|乡村小规模学校如何面向大未来?】温州提出建设乡村“小而优”学校 , 是面向未来教育理念下走向“大未来”的集中行动 。 为了“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公平而优质的义务教育” , 在乡村学校发展上突出两大定位:
首先是扎根本土 。 乡村学校的生长点在于乡村文化与社区的联系 , 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成长方向在于因地制宜 , 走出扎根于乡村特色的发展之路 。 各学校结合校情生情 , 充分利用山海田园和乡土文化资源 , 使儿童在自然、乡土和社区中涵养生机 , 培育具有自我生长的力量 。 学校亦成为传承乡村文化的高地 。
其次是面向未来 。 温州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不是“兜底工程” , 而是面向未来的教育生态工程 。 小规模学校建设是探索未来教育形态的重要载体 , 基于未来视角 , 学校充分发挥“小”的优势 , 在深度变革中成为温州探索未来教育改革的高地 。
二、精准构建乡村“小而优”学校治理体系
外部管理与内部治理不可分割 , 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项目的设计逻辑指向自下而上激活内生动力 , 促进外在支援与内部赋能的有机融合 。 温州政府、社会、教育系统三方形成合力 , 推动学校由外部管理向内部治理的转变 , 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
政府部门强化“撬动力” 。 2019年3月 , 温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 , 将全市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摆上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 纳入履职业绩考核 。 同年4月 , 温州市教育局召开全市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动员大会 , 成立工作专班 , 由基教处牵头 , 人事处、计财处、教研院等部门协同工作 , 采用清单式、项目化管理 。
社会各界提升“公益力” 。 联合企业成立乡村“小而优”学校公益基金会 , 专项支持乡村小规模学校学习空间和校园文化建设 , 至2020年12月已经审核通过20多所乡村“小而优”学校的公益资助申请并完成相关项目建设 。 据调研 , 在温州市200人以下的农村小规模学校中 , 留守儿童、单亲儿童、低保儿童等占比60.54% 。 为此 , 我们发起“关爱乡村儿童健康活动” , 加强对乡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和贫困家庭儿童的人文关爱、心理辅导、资助帮扶 。
学校团队发展“内驱力” 。 学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以及以校长为核心的教师团队 , 需要校长对改变乡村教育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对教育教学改革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 。 我们举办全市范围的项目培训会 , 引导学校向外看 , 激发抓住机会改变学校的动机与愿望 , 同时结合本校实际 , 勾勒学校发展路径 , 形成乡村学校“一校一案”框架 。
三、全面促进乡村“小而优”学校群体蝶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