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教育部刚回应没有“第一学历”概念,加强版的“出身四连问”来了


教育部|教育部刚回应没有“第一学历”概念,加强版的“出身四连问”来了
文章图片
教育部|教育部刚回应没有“第一学历”概念,加强版的“出身四连问”来了
文章图片
教育部|教育部刚回应没有“第一学历”概念,加强版的“出身四连问”来了
文章图片
教育部|教育部刚回应没有“第一学历”概念,加强版的“出身四连问”来了

近年来 , 随着大学毕业生增加 , “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 每年到了求职招聘的高峰期 , 有关“第一学历”歧视的话题总会引发热议 ,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人为设置一些不合理的选拔标准 , 本科非985、211、“双一流”等名校毕业不可 。 为此 , 教育部曾多次要求用人单位打破“第一学历”歧视 , 推崇“能力认证” 。
新一年的招聘高峰的到来 , 秋季开学后再次重申“第一学历”的问题: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 。 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所说“学历”通常指的是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学历 。
教育部都明确强调没有“第一学历”的说法了 , 那么用人单位是否买账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 效果似乎并不怎么样 。
11月6日 , 杭州市教育局、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等单位在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联合举办了一场教育专场招聘会 , 杭州市教育局下辖区县及其他市区县13家教育局组团参会 , 近300所学校为省内2022届毕业生提供了4000余个教师岗位 。
现场的招聘单位中 , 有近九成是中小学校 , 其中不乏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十三中教育集团、文澜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等名校 , 机会十分难得 , 很多2022届毕业生闻风赶来 。 为了提高上岸率 , 不少同学都提前做足了功课 , 但还是感觉“太卷了” 。
一名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表示 , 她被心仪的中学摊位的四连问给“震惊”了 。 她一坐下来 , 招聘老师就直截了当地发问:
“你研究生拿到拟定省优了吗?”
“本科哪所学校的 , 是省优、校优吗?”
“高中是重点学校吗?”
“你是哪里人 , 是浙江的吗 , 是杭州人吗?”
从招聘老师的提问可以发现 , 学校招聘时不仅关注“第一学历” , 简直是查家底 , 溯源三代以上的那种 。 如果应聘者不是“省优”的话 , 那么不好意思 , 不符合要求;如果不是杭州人 , 也不用再聊了 。
一位参会学校的招聘负责人表示 , 学校都想挑选真正优秀的应届毕业生 , 奈何时间有限 , 所以会预设一些条件 , 如:具有省、市级综合荣誉者优先;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也会更亮眼;省级、校级优秀毕业生也是一个选人的重要参考标准;教师资格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专业技术职称证书等原件也会被要求现场拿出来看等 。
由此可见 ,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看重学历背景 , 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 毕竟一下子要接触那么多应聘者 , 一个一个地详细了解显然不现实 , 最直观的方式就是根据单位自身情况和应聘者的学历结合起来 , 选择学历跟岗位匹配度最优的应聘者 。 虽然说一个人的学历只代表过去、能力才代表未来 , 但在彼此都不熟悉的情况下 , 了解一个人最快捷的方式就是看他的过去 , 而本科毕业院校的层次越高 , 很大程度上可以证明他的天赋更高、学习能力更强以及具有较高的自律和素养 , 这些都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 。
另外 , “第一学历”歧视的产生 , 其实也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 长期以来 , 我国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均衡 , 985、211以及各部属高校在师资、财政、生源质量等各方面拥有绝对优势 , 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也是压倒性的 。 反观其他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大专院校 , 不仅在师资、财政、生源质量等各方面要差一大截 , 学校本身也往往不思进取 , 管理涣散 , 实在不怎么让用人单位放心 , 也难怪会优先考虑名校的本科毕业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