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新美育应该重塑“感性教育”( 二 )


从课程设置角度出发 , 学校应该健全美育课程体系 。 在纵向层面 , 针对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学科内容 , 设置不同的美育目标 , 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从横向层面 , 推进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 充分挖掘不同学科所蕴含的美育价值 , 设计学科美育主题单元 , 使美育课程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等课程有序衔接、渗透融合 , 促进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整体发展 。
找准评价重心 , 保障美育所作所为
目前 , 许多学校美育课程的教学还在沿用过去知识教育的模式 , 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或掌握某种艺术技能的教育 , 对于美育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 , 也简单地等同于学生艺术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
【感性|新美育应该重塑“感性教育”】新时代的学校美育教学评价应该是以审美导向为核心追求的评价模式 , 而不是通过考试的形式追求技术测量结果 , 或者以教师或管理者的身份对教学结果进行评判和等级划分 。 因此 , 在美育教学评价过程中 , 首先需要明确评价目的 , 即“以评促建” , 而非“以考代评” , 评价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当前美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其次 , 以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获得”为评价内容 , 以学生内心对“美”的感受与发现 , 即课堂教学和活动中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感受为评价“抓手” , 考查学校美育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是否能够提供帮助 , 实现学校美育评价从技术测量到关注生命个体的跨越;最后 , 在大中小幼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基础上 , 设立“一体化”教学评价目标 , 关注不同阶段学生审美能力的达成度 , 充分运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优势 , 同步获取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审美体验”的美育数据 , 给教师提供实时动态反馈 , 以此督促学校美育工作的落实 , 监督美育实施水平 , 完成新时代的美育使命 。
(作者分别系中国教科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所长)
《中国教师报》2021年11月10日第6版
作者:李彬彬 吴 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