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无聊的、无效的“傻瓜式”问题,幼儿园老师每天都在问孩子吗?

看点 在幼儿教育中 , 提问本来应该是与孩子交流思想、传递情感的最佳方式 。 但是在当今的幼儿园中 , 老师们所问的问题更多是封闭式的、傻瓜式的 , 甚至在提问之后等不及孩子回答 。 这种现象的产生根本上是因为老师们失去了对孩子们的兴趣 , 没有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进行交流 , 反而陷入僵化的教育思维中 。 要想真正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 就需要老师们对儿童们由真诚的兴趣 , 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日敦社幼师学园 (ID: KTCR2018)
文丨日敦社幼师学园 编丨Zemira
无聊的、无效的提问,
日复一日地发生在师幼互动中
在老师与孩子一天的相处中 , 不仅孩子会有“十万个为什么”出现 , 老师也在不断地向儿童提问 。
日敦社在观察中发现 , 这样一个看似很小的提问行为 , 却牵连着教育的方方面面 , 如果说教育像是织一面立体的网 , 那提问就是其中无数个结 , 打什么样的结 , 怎样打结 , 都关系着这个网的质量和样态!
可是我们在幼儿园里看到更多的是这样的提问方式:
1. 十个问题里 , 有七八个都是封闭式问题
“今天的天气好不好?”——“好!”
“老师讲的故事好不好听?”——“好听!”
“你们觉得小蝌蚪找到妈妈开心吗?”——“开心!”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 老师总是问着封闭式的问题 , 孩子们只能回答“是”、“不是”、“好”、“不好” , 在这样封闭式的问题中 , 我们听不到孩子们更多的声音 , 也无法了解孩子们更多的想法 。
老师虽然提的问题很多 , 但封闭式的问题价值不大 , 大都停在浅表 , 甚至有时候孩子们都被问烦了 。
2. 没有挑战的“傻瓜式”问题 , 张口就来
就以大家熟悉的《小蝌蚪找妈妈》为例 , 我们常常在幼儿园听到类似的对话:
“故事里的小蝌蚪在找谁呀?”——“妈妈!”
“青蛙是什么颜色的呀?”——“绿色的!”
“小蝌蚪住在哪里呀?”——“池塘!”
“小鱼是小蝌蚪的妈妈吗?”——“不是!是青蛙 。 ”
像这样“傻瓜式”的记忆性、知识性的问题同样经常出现在教师的提问中 , 孩子们不用思考就可以整齐划一的马上回答 。
虽然老师提出了问题 , 但这些问题对孩子们来说有意义吗?而且老师们虽然抛出了一些问题 , 但其实心里早就期待孩子们回答出自己“预期”的答案 , 提问成为形式和下一个环节的“过场” 。
3. 噼噼啪啪 , 问题一连串 , 却等不及孩子回答
有时候 , 老师们一个问题紧接着一个问题 , 有些孩子还在思考 , 没有等到孩子的回应 , 老师就把答案说出来 , 然后尽快到下一个问题或者环节 。
单向的提问 , 好像流程规定 , 一连串的问题引导的活动 , 问题问完了 , 活动也就做完了 。
“提问” , 可以说是老师们每天都会做的事 , 但它的重要性相对于幼儿园的课程、活动、环创等大板块来说 , 看起来好像“微不足道” 。 但是仔细一想 , 你会发现:
提问会影响课程发展的方向和延展的深度;
会影响师幼互动的质量 , 影响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更会影响着孩子的兴趣和自主性 。
就像日本教育家斋滕喜博所说:“提问是教学的生命 。 ”
可是 , 如此重要的提问 , 在日常教学中却最容易被忽视 。 无聊的提问、低质量的提问频繁出现 , 到底是为什么?

兴趣|无聊的、无效的“傻瓜式”问题,幼儿园老师每天都在问孩子吗?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