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从“教育产业化”到教育的“非营利化”(下)


办学|从“教育产业化”到教育的“非营利化”(下)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来源:教育思想网(ID:eduthought)

在本文的上篇中 , 作者对“教育产业化”进行了释义 , 同时回溯了“教育产业化”二三十年的勃兴之路 。 (点击《杨东平 | 从“教育产业化”到教育的“非营利化”(上)》)
本文的下篇将阐述开展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内涵 , 同时认为义务教育的最佳机制不是资本机制 , 也不应当是行政化的权力机制 , 而是非营利机制 。 教育新政对“公参民”办学的清理 , 就是践行公办学校非营利性的具体措施 。 应当通过全面地清理和规范 , 建立起“现代学校制度+非营利机构”这样新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制度 。
在本文的上篇中 , 作者对“教育产业化”进行了释义 , 同时回溯了“教育产业化”二三十年的勃兴之路 。 (点击《杨东平 | 从“教育产业化”到教育的“非营利化”(上)》)
本文的下篇将阐述开展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内涵 , 同时认为义务教育的最佳机制不是资本机制 , 也不应当是行政化的权力机制 , 而是非营利机制 。 教育新政对“公参民”办学的清理 , 就是践行公办学校非营利性的具体措施 。 应当通过全面地清理和规范 , 建立起“现代学校制度+非营利机构”这样新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制度 。
展开全文当教育的外部环境得以大致清理之后 , 问题便又回到了公办教育自身 。
“双减”所掀动的教育风暴 , 用霹雳手段禁堵减负 , 无疑是治标救急的猛药 。 改善教育生态的源头治理 , 既需要清理“教育产业化”漫漶的遗害 , 需要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立法和政策要求 , 避免义务教育被资本市场、房地产机构和培训机构绑架;同时 , 也需要面对“中国教育的下一步”有前瞻性的系统思维 , 从而避免政策的短视和碎片化 , 避免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困境 。 一个重要的主题 , 是在学习化社会和多元利益格局的环境中 , 重新认识和构建市场和教育的关系 , 提升政府教育治理的水平 。
在“后普及教育阶段” , 公众“有学上”的目标基本满足之后 , 下一步是如何实现“上好学” 。 国家提出的目标是“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 但何为公平 , 何为教育质量 , 仍然需要凝聚共识 。 “上好学”有一个基本方面 , 是具有极大共识的 , 就是在规范性的统一教育之外 , 关注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发展 , 满足公众选择性的教育需求 。 因应互联网和智能机器人时代、学习化社会 , 以及少子化时代的到来 , 这一变革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 是“中国教育下一步”的重要主题 。 因此 , 在新的形势下需要通过改革激活公办学校 , 需要继续发展民办学校 , 增加学校系统的丰富性、多样性 , 构建与学习化社会相适应的教育系统 。
1、开展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
有“PISA之父”之称的OECD教育与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的意见令人警醒 , 他认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首要症结“不是公平和质量 , 也不是教育经费或资源的低效使用 , 而是学校系统组织方式的落后!”这既是指形成于一二百年之前、被诟病为“教育工厂”的学校教学模式 , 也是指在科层化结构中教育官僚远离现场、自上而下的集权式管理模式 。 这一切都极不适应信息社会和学习化社会的现实 。
我国小学和初中阶段炽烈的升学竞争 , 主要原因是义务教育学校差距过大 。 在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的过程中 , 由于一些制度性问题并未触及 , 这一目标尚未真正实现 。 根本问题 , 就是改变直至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等级化的学校制度” , 取消制造“名校”的制度安排 。 这就需要按照《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的规定 , 取消将义务教育学校分为三六九等的区别对待 , 取消“重点学校”的招生特权以及人财物等各方面的特权 , 取消义务教育学校的部属、省属、市直、区重点等标签 , 实行属地化的统一管理 。 在此基础上 , 示范性高中“指标下放”、校长教师流动等政策 , 才能真正收到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的实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