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有爱没有恨,好好做个人”( 三 )


联大师范学院院长、附校主任黄钰生在附设学校“成立趣旨”中说:“我们宁愿要顽皮淘气的孩子而不愿要无生气的孩子 。 根据这种认识 , 本校对于每个儿童的兴趣、胆量、气质加以爱护 , 对于艺术、音乐、劳作、团体活动等解决表现自我的科目 , 将特别注意 。 本校同人不敢希冀培植天才 , 但不踏践天才 , 例如图画 , 小孩子谁不好画?在儿童与物之间、儿童与人之间、儿童与事之间 , 碰着却是难免而且常有的事 , 教师虽然关心 , 而决不做褥垫 , 作靠山、围墙、代劳的使者 。 孩子们在现实的雨阳中长成人 , 而不是在暖窖中熏出来……本校同人对于儿童个人兴趣必须小心翼翼地培植灌溉 。 世界对于儿童总是新鲜 。 ”
“年轻的园丁精心培育幼苗” , 这是联大附小的孩子们快乐成长的重要原因 。 曾在联大附小任教的刘瑜老师说:“朝夕与那三十名学生相处 , 感情上打成一片 , 学习精神旺盛 , 竞争力强大 , 因每周 , 每年级一定有演说、壁报、清洁、游艺及体育上各项活动的比赛 , 人人有一显身手的机会 , 教师便助他们争取光荣胜利 。 ”
在如此氛围下 , 孩子的天性受到了滋养 。 闻一多先生的幼女闻惠羽(爱称“小妹”)抗战时期也曾在联大附小念书 。 和别的小朋友一样 , 闻小妹也做过追鸡的游戏 。 她留下了小诗:“我追鸡 , 鸡叫 , 躲进草里 , 鸡天真 , 草也天真……”她常常坐在小板凳上帮家里剥蚕豆 , 于是有小作品《一个大豆》:“一个豆 , 脱下他的衣 , /里面好像天 , 拆成两半 , /一个会哭 , 一个会笑 。 ”1944年5月初 , 闻一多全家搬回城里 , 她又写下了《乡村跑了》:“又美丽又好玩的小乡村 , /黄花香 , 绿草嫩 , 跑到那(哪)里去了呀!/我在昆明 , 他在那(哪)边呢?”
就算是因陋就简的体育活动 , 也受到孩子们热情的欢迎 。 冯钟潮校友回忆说:“1945年,我在西南联大附小读三年级 。 学校只有几间分散在两个院落简陋的教室, 这还是好不容易筹到的 。 操场紧邻一片坟地 , 在三棵大树间钉了两个秋千 , 另几棵树间钉了几块木板作为体育和游戏的攀登架 , 这几乎就是全部 , 但我们的老师非常好 , 在这里我们受到了生动活泼的全面教育 。 ”
学校要有学校的文化气氛和生活气息 。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 , 附小同学经常出版《附小壁报》 , 合唱团经常有精彩的表演 , 儿童节还表演话剧 , 图书室也主要由小朋友自己管理 。 校园内还有菜圃 , 班级之间经常评比种菜能手 。 附小校园的路边栽满了鲜花 , 小朋友们都非常热爱自己简陋又美丽的校园 。
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 , 联大附小的孩子们养成了勤奋学习、爱好读书的好习惯 。 吴庆宝校友说:“联大附小有一个图书馆 , 书可以借回来看 。 我就一本一本接着看 , 有的时候看着有趣的就一边走路一边看 , 那时候路上没那么多车 。 昆明的路脏极了 , 大小便什么东西路上都有 , 踩着也保不住 , 但就是为了看那书舍不得放 。 这不单是我一个小孩 , 我觉得联大附小的孩子们都是这样 。 ”
教育大动脉的输送者
学高为师 , 德高为范 。 一直以来 , 联大附小的办学深受各方好评 , 尤其是深受学生的拥护 。 这其中 , 最重要的是附小有一支敬业爱生的教师队伍 。 从校领导到普通教师 , 都倾其所有教授、爱护学生 , 既是同学们知识的传授者 , 又是品德修养的楷模 。
附校主任黄钰生 , 是著名的教育家 , 一生热爱教育事业 。 对于联大附校的创办 , 他认为:“这是平生最满意的一件事 , 是我的得意之作 。 ”对于这一得意之作里面的孩子 , 他充满了父母般的喜爱 。 在联大附校 , 他的“摸头之乐”极为有名 。 他每看到学生健康成长 , 就发自内心地喜悦和慰藉 。 他自己说:“我爱青少年 , 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 见到他们 , 我总喜欢摸摸他们的头 , 感到这是一种乐趣 , 我称之为‘摸头之乐’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