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有爱没有恨,好好做个人”( 四 )


联大附中附小都延揽了不少人才 , 联大的不少毕业生 , 或在这里任教 , 或在这里实习 。 翻译家严复之女严倚云、后来成为人口学家的戴世光夫人施宝贞等都曾在这里任教 。 附小教师刘瑜回忆 , 附小“对教师的要求是热心全力 , 不许有任何兼职(写作及对学生有益的活动例外) , 一旦发现兼职 , 马上辞退 , 毫不容情 , 所有时间不分昼夜 , 要为自己班中的三十名学生服务 , 每人的个案追溯、性格、品学、健康、思想行为等必牢记心中 , 随时有被查问的可能 , 待遇比别校高 , 节数比别校少 , 但干起来仍是日以继夜的忙” 。 对于来校实习的学生 , 学校要求要按照一定时间讲授一定教材 , 在职教师则随堂听课指导 , 以训练和指导实习生的授课能力 , 绝不让实习的应有效果落空 。
张企明校友回忆:“老师中有不少是正规大学或师范院校毕业的 , 也有联大老师的家属 , 素质和水平都较高 。 师生关系大约受联大校风的影响 , 远较后来我到北平所上的小学更为平等、亲切 。 师生间相敬相爱 , 一片蓬勃向上欢乐融洽的气氛 。 ”
这些师长 , 不仅有着过硬的教学本领 , 同时更有着吸引学生的人格魅力 。 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极端热爱 , 以及浓烈的家国情怀都始终影响着学生们 。 戴汝为校友回忆:“回想起自己所受的教育 , 我庆幸走的不是一条‘读死书、抠分数’的窄路 , 那时在西南联大附小、附中确实聚集了一支思想开明、作风民主、学术有成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 他们把东、西方文化与科学巧妙而自然地结合 , 将做人的美德和渊博的知识 , 像大动脉输送新鲜血液一样传播到我们的头脑中 。 是良好的中小学教育使我树立了做人的准则、打下了较全面的文化知识基础 , 并培养了我们的广泛兴趣 。 老师对我们管而不死 。 在那个年代 , 他们的民主思想深深地感染了我 。 少时的熏陶往往影响人的一生 , 这一信念及作风 , 后来几乎贯穿了我的整个学术生涯 。 ”
“桃李向荣实累累兮”
联大附小校友吴植榛和冯姚平在《母校颂》中写道:“昆明 , 永远占据我们的心灵 。 回忆起西南联大附小 , 就像回忆故乡和母亲一样 。 亲切的乡音、难忘的风土人情、熟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勾起无限的童年遐想 。 ”对母校充盈着满满的浓情爱意 。
爱 , 正是联大附小最鲜明的文化符号 。 和任何一所学校一样 , 联大附小有自己独特的校风 。 这一校风 , 来自联大“刚毅坚卓”的文化滋养 , 也来自南开学校活泼自由的风气 。 附小继承了西南联大的团结精神 , 1941年起就制定了自己的三环校徽 。 校徽呈三角形 , 上平下尖 , 白色为底 , 三方镶一道紫边 , 正中的上方为三个黑色的连环交叉小圆圈 , 代表附校隶属于抗战烽火中三校合组的西南联大(白紫为清华、南开校色 , 白黑为北大校色) 。 圆圈下为“联大附校”四字 。
附校有自己的校歌 , 由语言学家张清常教授所作 。 全词为:“在这里四季如春 , /在这里有爱没有恨 。 /我们要活泼精神 , /守秩序 , /相敬相亲 。 /我们读书要认真 , /知识要多 , /头脑要清新 。 / 能独立判断 , /能俭能勤 , /发愤努力 , /好好的做个人 。”
这首校歌是“熏陶集体精神的文艺”(黄钰生语) , 其主题词为“有爱没有恨”“好好的做个人” , 强调附小要培植和祥慈爱的教师与天真活泼的儿童 , 老师和同学们之间应该是相互欣赏 , 共同成长的 。 在这样的环境中 , 小朋友对师长的崇敬、教师对小朋友们的爱抚、小朋友之间的友爱都是发自内心的 。 在附小的校园里 , 处处充满着和谐和快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