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想自杀”是孩子内心世界的冰山一角,推荐家长老师来学习如何应对


情绪|“想自杀”是孩子内心世界的冰山一角,推荐家长老师来学习如何应对
文章图片


情绪|“想自杀”是孩子内心世界的冰山一角,推荐家长老师来学习如何应对
文章图片

面对喊着“再逼的话 , 就死给你看”、“活着真没意思”、“妈妈 , 对不起 , 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的孩子 。 本应该是人生最好的年华 , 活力四射的年龄 , 为啥突然就变得颓废厌世了呢?花儿 , 还没开 , 怎么就蔫了呀?这是让很多70后80后的父母困惑和苦恼的问题 。 回想自己上学的年代 , 物质条件那么艰苦 , 竞争压力也很大;更重要的那时父母工作都很忙 , 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也根本不像现在对孩子的多 , 但为啥“现在的孩子这么脆弱?承受能力怎么这么差?受不了一点委屈?
但这些都是从成人、从父母角色出发的观点和感受 , 如果我们想帮助孩子 , 需要放下自己固有的评判和期待 , 穿越到孩子的内心世界 , 看看孩子为什么想到死亡?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选择以自杀这样极端的方式 , 结束自己本有无限可能的人生?
01
“想自杀”是孩子内心世界的冰山一角
————
如果把人的心内世界比喻成一座巨大的冰山 , 外显的行为就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 在下面隐藏的巨大的部分 , 是支配着行为的情绪、观点和深层的渴望 。 我从情绪和认知两个角度来分析
1. 情绪
一般来说 , 无论只是偶尔抱怨一下:“我不想活了” , 还是到真的施行自杀行为 , 孩子的内心感受都是无力、无助、失望 , 甚至极度绝望的 。 这些情绪如果长期积压在心里 , 得不到疏解 , 就会像是一个装满了各种垃圾的巨大垃圾桶 , 随时有爆掉的危险 。 情绪一种能量 , 同样遵守能量守恒定率 , 当长期在身体里超出了正常的承受力时 , 人体也会自动的寻找能量的出口 , 这时自杀的行为就很容易从情绪冲动到想法再最后变成行动 。
这里介绍一个心理学理论叫“身心容纳之窗” , 指的是一个人面对压力时 , 身心可承受的范围 。 在容纳之窗之内 , 身心处在“适度激发状态” , 一个人尚可稳定与理性地面对困境 , 解决问题 。
当外界压力持续增加 , 就可能进入“过高激发状态” , 亦即能量过强 , 行为呈现焦躁、易怒、失眠、冲动等现象 。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身心容纳之窗的警戒线 , 再加上突发应激事件——失恋、考试失利 , 被父母训斥等 , 就很容易直接被压力逼出身心容纳之窗 , 情绪失控状态下发生的冲动型自杀常见于青少年中 。
另外的一种是“过低激发状态” , 也就是能量不足 , 出现疲惫、无力、忧郁、失去动力等情形 , 很多严重抑郁症最后决定自杀 , 或有动机的有准备的自杀多数是这种情况 。
无论过度激发状态还是过低激发状态 , 都需要将孩子带回到身心容纳之窗里 , 也就是回到一个正常的非应激状态 , 只是两者的方法和方向截然不同 , 前者是恢复平静 , 后者是重塑希望 。
但共通之处是家长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状态 , 因为你的平静、理解和包容是孩子最好的药 。 当孩子已经处于身心接纳容纳之窗之外的时候 , 内心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 , 可能是你不经意的一个哀怨的眼神 , 或是一个稍带指责的语调 , 都可能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 , 甚至变成压死骆驼的最后那颗稻草 。

情绪|“想自杀”是孩子内心世界的冰山一角,推荐家长老师来学习如何应对
文章图片

图源:unsplash
2. 认知
说完了情绪我们再来说说认知 , 因为人的行为是受情绪和认知高度相关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