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创造“适合的学习”新样态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 , 因为喜欢的选修课太多 , 无法作出选择竟然急哭了;三年级学生因为数学“吃不饱” , 可以申请单科跳级到五年级学习;五年级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研制的“决策垃圾桶” , 被市政府选为科技创新项目应用于景区和居民生活……
因为学力、兴趣差异 , 同样的时间段 , 学生可以自设学习节奏、自选学习内容;因为学生的认知偏好和特长发展需要 , 同样的语文课可以上出辩论、相声与习作等不同方向;因为追求适合的学习 , 学校专用教室变身“学生研究室” , 学生当起“小导师” , 与教师一起研究课题、参与教学……
这样的学习 , 走向了“个性化定制” , 也走向了有意义的创造性生活 。
这样的学校 , 真正实现了“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 让“个个不一样 , 人人都成功” 。
这样的变革发生在浙江省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小学部(简称“育华”) 。 这种“适合的学习”新样态已经探索了近20年 。
“多元·选择”——提供丰富学习内容
刚入学时因为选修课太丰富而急哭的小李 , 如今是三年级(2)班的学生 。 小李一年级选修了舞蹈 , 二年级又选修了体操 。 三年级(5)班徐晗和(7)班郁嘉珞都喜欢英语戏剧课 , 因为他们“在戏剧课上可以体验各种不同的角色”“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 可以天马行空地想象” 。
与这些学生一样 , 如今走进育华读书 , 首先面临的“困难”便是根据自己的学力、兴趣等自选学习内容 , 体验丰富多元的班本、级本、校本三个层级的选修课程 。
针对课程单一、课堂固化、教学刻板等教学问题 , 学校先后进行课程、课堂、学习改革 , 让每一位学生能根据学习个性进行学习 , 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
校长陈啸剑回忆 , 为了解学生学习需求 , 学校曾做了全员调查 , 发现学生对“自选学习内容、自定学习空间、自组学习伙伴、自设学习节奏”的学习需求强烈 , 而“提供足够多、可选择的适合的学习内容 , 是满足学生适合的学习之基础保障” 。 于是 , 育华率先从学习内容入手 , 对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进行改革 , 建成了结构化、多样化、可选择的学习内容 。
学校基础性必修课程改革的方式其一是“同级走班” , 设计同级横向必选课程 , 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整合国家课程内容后 , 在同一年级开发拓展性、挑战性课程 。 其二是“项目轮学” , 设计跨级纵向必修课程 。 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整合实施国家课程后 , 每周一节校本必修课程 。 学生经历音乐、体育、美术三科六年学习 , 就能习得六项特色项目的知识和技能 。
校本拓展性课程改革则采用“顶层设计 , 一体建构”的策略 , 从知识拓展、才艺拓展、综合创新等方面共开发130余门选修课程 。 每周一、周二下午 , 设置60分钟的长课开展拓展性课程学习 , 让不同年级的学生上同一门课程 , 形成了基于“混龄走班 , 兴趣发展”的学习 。
如此一来 , 育华学生仿佛提前进入了“大学” , 每天在选课走班中“紧张、高效”学习 , 在兴趣的培养与个性的张扬中享受童年 。 难怪谈起学习 , 每一个学生都能滔滔不绝;讨论课程 , 每一个学生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灵动·多维”——再造学习新空间
转学到育华的章一茗和父母都很吃惊 , 这所学校的教室没有讲台 , 还被划分为“教学与学习区、讲演示范区、作品展示区、成长故事区” , 师生同在一室“生活”;学校里有“学生研究室” , 不少学生小导师和老师一起“上岗”辅导学生;学校篮球馆、美术馆等变身“项目俱乐部” , 师生共同竞选俱乐部主任 , 带领会员共同开展场馆学习……这样“科幻”的学习场域 , 让章一茗迅速喜欢上了学习 , 与同学一起沉迷于多维的学习空间 , 周末都不想回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