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场深刻的信息化教学改革( 二 )


初心+情怀 打造“双培三跨”虚拟教研室
“慕课可以为各地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 但是没有办法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发展 。 尤其是对于相对偏远地区的高校教师来说 , 慕课并不能解决他们的根源性问题 。 ”同样是2016年 , 在担任学校教务处处长期间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轨道交通控制研究所所长戴胜华开始推动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工作 。
学校首先与6所北京市属高校合作开展专业和课程共建 , 建设北京区域内的虚拟教研室 , 推进北京市“双培计划”工作 , 打通北京市校际人才培养通道 。 同时 , 依托学校优势特色专业 , 提出以促进全国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质量提升为目标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全国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虚拟教研室 , 实现跨校区、跨地域、跨时空的“三跨”教研交流 。
虚拟教研室融合多元现代信息技术和线下交流互访机制 , “协作”开展了教学研讨会、名师示范课、专题报告会、教学案例赛、学生学科赛等“互联网+”与“智能+”的虚拟教研活动 , 实现了虚拟教研室成员间的实时对话和深入探讨 。 经过多年探索 , 虚拟教研室项目成果覆盖全国所有开设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并招生的48所高等院校 , 带动了资源可持续普及化运用 。
“我校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一直存在专业教师不足、教学资源匮乏 , 教研交流缺乏等问题 。 在北京交通大学牵头建设的虚拟教研室帮助下 , 我校的信号专业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 ”河南理工大学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系系主任张宏伟坦言 , 虚拟教研室不仅满足了专业基层教师组织年轻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 而且发挥产教融合优势 , 开展了多样化的师资培训 , 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
虚拟教研室建设创新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新形态 。 在学校启动虚拟教研室建设4年之后 , 国家的声音传来 。 2020年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把虚拟教研室建设列为工作要点 。 今年7月 , 高等教育司又发布了《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 , 强调在全国首批建设400个左右虚拟教研室进行试点 , 充分体现了对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高度重视 。
全息构建+重塑流程 提升教学管理服务能力与水平
【建设|一场深刻的信息化教学改革】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变化不是散点般的 , 而是爆发式的 。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 , 学校从2013年开始逐步建立了多个面向学生的智能化自助服务系统 ,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 提升师生满意度 。
自主开发本研一体化教务管理系统 。 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数据及流程进行重组和统一 , 实现本研师生统一登录、教学资源统筹安排 , 搭载了双学位等多个模块 , 做到一名学生一个培养方案 。 设立立体化课程分级 , 打通本研贯通选课 , 实现培养体系和教学管理一体化 。
建设实践教学管理平台 。 平台涵盖学科竞赛、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 , 施行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全方位信息化管理 , 实现学生学习实践全环节信息化 。
建设在线阅卷系统 。 开展试卷的电子化制卡、批阅和存储 , 不仅提高了阅卷效率 , 更好地体现考试公平公正 , 也为试卷和成绩分析、学生精准帮扶提供了依据 。 目前 , 该系统已覆盖全校60%以上的课程和近90%考生 , 是国内率先大规模采用试卷电子化制作和网上阅卷且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 。
建立一体化全过程评教系统 。 科学设置评价方法 , 严格设计评价程序 , 简化优化评价方式 , 达到“以学评教” ,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