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5个观课量表,使“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得以真正落地


教学|5个观课量表,使“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得以真正落地
文章图片

1
传统“听评课”过后 , 为何课堂还是没有起色?
听评课 , 是学校组织的常规教研活动 , 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一般 , 听评课的“场景”是这样的:
听课教师聚精会神 , 眼睛注视着上课老师 , 奋笔疾书 , 听课笔记密密麻麻 , 双色笔的使用更使观课记录丰富详细 。 还有很多老师陷入思考 , 及时写下感受 。
评课时 , 上课教师先说课 , 再进行反思 。 观课老师轮流发言 , 开始“1+1”评课 , 一条优点一条建议不重复 。 所有听课教师都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给出中肯意见及解决策略 , 特别细致 , 特别有实效 。 上课老师也能及时交流请教 , 修改完善 。
这样看起来 , 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 效率还很高 。 但很多教师却反馈说 , 讲得那么精细了 , 学生还是不会 。 好几个备课组长也反馈说 , 都给上课老师磨了好几遍了 , 课堂还是没什么起色 。 原因到底在哪呢?
为此 , 我们就需要进行全面详细的课堂观察 , 借助观察工具 , 深入课堂收集证据 , 并将观察到的真实现象反馈给上课者 。 也就是说 , 我们要进行“观课、议课” , 而不是“听课、评课” 。
2
什么是“观课议课”?
观课议课 , 是参与者以课堂教学为依据 , 围绕共同关心的教学问题和有价值的课堂现象 , 进行对话交流 , 以发现和理解教学 , 改善和创新课堂 , 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 。
实践工具背后是观念和文化 。 基于改善教研和教学生活的目的 , 观课议课主要强调这样一些文化观念:“改善生活的实践观”“以学论教的质量观”“促进思想的发展观”“成长创造的幸福观”“相互滋养的生态观”“静脉特征的真理观”“促进理解的对话观” 。
这些观念 , 构成了当下观课议课文化的整体框架和理想愿景 , 并由此形成了观课议课的实践策略 。 那么 , 观课我们到底要观什么?

教学|5个观课量表,使“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得以真正落地
文章图片

崔允漷教授团队的LICC课堂观察框架 , 给我们了启示 。 LICC课堂观察从4个维度对课堂进行了观察 , 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 。 每个维度又各有5个视角 , 每个视角有相应的观察点 , 加起来68个 。
研究之后 , 再对照我们的实际情况 , 发现很多的听课指向的是老师 , 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 如果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 我们关注的点不应指向教师水平的高低 , 而是应该分析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质量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
由此 , 我们确立了“以学习为中心”进行观课的四个维度 。

  • 目标的达成:看学生对于知识能力有没有达成;
  • 独立学习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批注、笔记、习惯等是不是良好;
  • 合作学习过程:同桌、小组交流的情况中 , 角色分工是否准确 , 学习的深度有没有达成 , 学生的发言是否聚焦;
  • 情感价值观: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 以及我们可能存在的一个隐性社会关系 , 甚至于上课的氛围 , 个体的性格 , 还有班级的和谐以及班级的文化等 。
通过学习研究 , 我们梳理出了观课议课的流程步骤:每个流程都用问题引导 , 通过课前研讨来确定观察点;课堂中针对观察点进行观察记录;课后通过议课分析、反馈 , 以学习过程中的证据促使教师真正反思 , 重构课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