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半农半读 社来社去”的记忆

这是1966年我在朔县农校就读时的一张班级毕业照 , 它不仅是同学间的留念 , 也记录了上世纪60年代我国农业教育改革中的一段历史 。
上世纪60年代 , “半农半读 , 社来社去”是我国农业教育的一场革命 , 是农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 其目的是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生产 , 为农村培养一批又红又专、能文能武的新型农民 , 为我国逐步缩小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创造条件 。
从1963年开始 , 连续三年的时间 , 我国有部分高、中等农业院校 , 开始了“半农半读 , 社来社去”的教育改革试点工作 , 即学生从所在公社选拔 , 经过考试成绩合格后进入学校学习 , 完成学业后 , 国家不包分配 , 哪里来再到哪里去 。 当年 , 我省五所农校 , 朔县、原平、运城、长治、榆次同全国各地共有四万多名考生进入高、中等农业院校就读 。 这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根据所学专业 , 学完了全部课程 。 初步掌握了农业、畜牧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 毕业后回到原所在地当农民 。
“半农半读 , 社来社去”的毕业生回到农村 , 他们力争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 , 去实现人生价值 , 受到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好评 。 几年后 , 有的同志留在了公社所属集体单位 , 从事技术工作 , 有的进入上级党、政机关 , 有的进入了企、事业单位 。 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 ,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 成为了单位的骨干 , 有的还提拔到县、市领导岗位上工作 。
我们这批毕业生就是推行“半农半读 , 社来社去”的第一批实践者 , 在漫漫人生路上有辛酸、有挫折、有收获 。 经过几年的尝试 , 这一改革后来也慢慢中断了 。
同学们毕业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 回忆所走过的历程 , 是“半农半读 , 社来社去”使我们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 , 学到了专业知识 , 给了我们不断奋斗的动力 , 提升了自己 , 改变了人生 。
【农业|“半农半读 社来社去”的记忆】李有才(忻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