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双减”落地,需要社会“三个回归”


学校|“双减”落地,需要社会“三个回归”
文章图片
当下教育很多的问题,都是社会问题传导过来的结果 。社会如何助力“双减”落地?
“双减”看似主要指向于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其实如果没有系统思维,没有家校社多方协同跟进,最终也很难推进 。学校、家庭只是社会这个巨大育人场域两个单一的系统,没有社会育人生态的改变,教育无法独善其身 。当下教育很多的问题,都是社会问题传导过来的结果 。社会如何助力“双减”落地?

学校|“双减”落地,需要社会“三个回归”
文章图片
1
【学校|“双减”落地,需要社会“三个回归”】一是待孩子,要回归儿童视角
李小萌在谈到她的新书《你好,小孩》时说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女儿的学校组织参观博物馆,把孩子分成三人一组,然后给他们一张地图,去进行自我探索和合作 。然而,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希望参观的孩子排成长长的见头不见尾的队伍,安安静静走过就结束 。看到这个学校孩子”散漫“,工作人员就不断对着一些孩子吼,把孩子吼得害怕了 。
随着”双减“改革向着深水区进发,学校的课程供给方式也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课程、课堂、学校的边界将会逐步打开,很多学校在努力把孩子带出教材的世界、让世界成为孩子们的教材 。今后学生走向社会的频度将越来越高,想要涉猎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广 。如果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名胜风景区等社会公益场所的工作人员,只是图自己的管理方便,而没有对儿童天性的理解与包容,孩子们还想去吗?用成人的视角管儿童,这是逼着儿童变得老气横秋 。
“双减”后,学生接受“实践性教育”的阵地主要在校外,校园外的世界“友好”指数,决定着学生“社会参与”素养形成的质量 。我认为,所有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一方面要携手学校开发出面向儿童的实践性课程,另一方面要转变服务理念,树立客户思维,让孩子们去过一次,一生值得回味 。
今天的世界对儿童何种脸色,明天儿童长大成人后就会还世界以何种颜色 。

学校|“双减”落地,需要社会“三个回归”
文章图片
2
二是对质量,要回归科学理性
“双减”并非一减了之,背后如果没有学生发展高质量的实现,社会焦虑心理难以降温 。只要育人质量能够得到保证,有谁愿意去苦娃呢?学生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的加重,主要是因为社会系统中不少人对质量内涵一直停留在低层次的认知水平上 。
比如,对中高考状元的追捧,对学生、教师、学校唯分数的评价导向,都是质量观扭曲的表现 。诚然,分数是质量的重要内容,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的关,但只有分数过不了明天的关 。最近流行的“高学历废物”一词,直截了当道出了只有分数的悲哀 。
当下,社会上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狭隘质量观,不仅扭曲了社会上的教育舆论场,而且还以强大的能量绑架了教师和学校,裹挟着一些没有育人定力的学校,在偏航的教育路上狂奔,造成了学生苦、教师累、家长怨的局面 。
没有分数的孩子就成不了才吗?李镇西老师在《教育的100种可能》中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在班上学科考试成绩“一直稳定在个位数”的张凌同学,走上了足球职业化之路,现在成为了四川省U16足球队教练 。这个“差生”逆袭的故事启示我们:如果只用分数这把尺子评价每一个孩子,绝大多数孩子都将沦为人生的失败者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成功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