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类|用手机学习,到底是“学会”了还是“学废”了( 二 )


学习类|用手机学习,到底是“学会”了还是“学废”了】很多受访的同学认为,学习类App带来的不仅是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多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打开”,善于借助工具学习比埋头苦学更有趣,而且更有效、更能坚持。
为什么有些同学“学会”了,有些“学废”了
但是,下载了学习类App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很多受访的同学表示,如果使用不当,也有“血泪”教训。有些同学是“一学就会”了,而有些是“一学就废”。
该校高一年级的孙若然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惨痛”经历。上初中时,她下载了某款搜题软件,每天做作业遇到难题时,她就会打开软件,不自觉地抄答案,其实很多题目根本不会,事后也没有去理解和掌握。
一段时间后,数学考试的成绩下来了,试卷上50多分的鲜红数字深深刺痛了她。孙若然懊悔不已,痛定思痛,狠心卸载了手机软件,改为踏踏实实地学习。
考上高中后,孙若然又将这款软件安装回来了,当作一款学习辅助工具使用。她说:“后来思考了一下,成绩下降的原因不在于软件本身,而是自己不够自律。”现在,孙若然遇到难题会先思考,实在不行再搜索解析,最后打印出来、整理成错题集。
梅育源常在某款视频类App上找英语学习资料,从尝试自己能否听懂开始,然后对着视频一遍遍跟读,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到摘抄好词好句进行积累,“每天45分钟,坚持一两年,基本就能达到与外国人正常交流的水平了。”
该校高二年级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同学是手机“素人”,即什么学习软件都不使用的人。他的理由是,自觉性不强、很容易沉迷于手机。某次,他想在手机上搜索1个单词,结果打开手机后,就忍不住地刷了20分钟朋友圈。
“本来用词典查单词只需要2分钟 ,用手机却花了10倍的时间,就是因为我难以管住自己。”这位同学说,自己卸载了一切软件,手机仅用来通信。在他看来,如果遇到难题,问老师才是最好的方法。
不少受访同学都认为,并不是每一款学习类App都是“良心软件”。比如有些App,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试用,体验效果很不错。再接着试用,就被要求购买VIP,观看视频也需要单独收费。最让人生气的是,在付费购买讲课视频后,才发现某些所谓“海淀名师”只不过是拿着解析念一遍,远不如自己的老师讲解得清楚。
“有时候软件会利用中学生喜欢个性的心理,吸引大家购买VIP,其实只是让页面变得酷炫了而已。”徐晴说,这也会徒增一些零花钱的开销,感觉不是很值。
正确使用App,方能事半功倍
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学习类App呢?对此,采访人员团又采访了教师、同学和家长。
“需要端正态度,使用App不是用来对付作业,搜索作业的解法之后,要反推到课堂的知识,巩固自己的知识点 ”该校高一年级的聂开元同学说。
除了端正态度,梅育源同学认为,一定要将娱乐和学习区分开来。比如,在学习类App上找英语学习类视频,为了避免内容太吸引人而分心,最好找一些剧情不是很复杂、很烧脑的素材。他建议可以看一些TED演讲和纪录片,在听的同时做好词好句的摘抄。
“不能省略思考的过程,尤其是在知识点的梳理上,不要直接照搬App上的知识总结,最好还是自己归纳、整理。”一零一中学生物教师安军赞成学生们使用多种资源进行学习,但是她认为,独立总结知识点是学习最关键的一步。
与安老师持相同观点的还有高珊老师,她认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强调逻辑思维和思考深度的学科,如果用搜题软件来学习,可能会导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学习中不能省略独立思考的过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