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岛|9个家庭组成“带娃共同体”,岛上租房自己开课,10年后这些孩子怎么样了?

看点在城市里 , 即使是对门邻居 , 一年也很可能打不了几次招呼 , 人与人的交往 , 尤其是深度交往 , 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 我们都听过 ,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社区的力量” , 孩子的健康成长 , 需要集体的土壤和方方面面的努力 。 本文带大家来到长沙 , 看看9组家庭如何自发组织 玩到一起 , 在十多年的相互陪伴中 , 他们既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 也培养了孩子的各种能力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童书妈妈三川玲 (ID: tongshuchubanmama)
文丨子檀 编丨小小
在长沙 , 有这样的9组家庭 , 他们的孩子们从小玩到大 , 在一起举办生日聚会、节日活动 , 还相约每两周去小岛上进行二十四节气观察....
这样的集体活动 , 他们已经连续坚持了十多年 , 孩子们从不会说话的小婴儿变成了少年 , 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 变成了一个紧密的“带娃共同体” 。
这些家庭是怎么做到的?他们一路收获了什么?
让我们看看成员子檀的自述:
小区遛娃
从松散到有组织地带娃
我以前住的小区很大 , 但没有孩子之前 , 自己和其他家庭几乎没有什么接触 。 2010年 , 儿子哲哲出生后 , 因为遛娃结缘了几个家庭 , 其中关系最好的是:朵朵、喜多和可乐家 。 每到周末 , 我们就相约着一起爬山、去公园、露营或溯溪 。
一开始 , 我们都是比较松散地在一起玩 , 孩子大一些之后 , 就开始策划一些比较有仪式感的活动:
2015年圣诞节 , 可乐爸爸扮演“圣诞老爷爷”从天而降 , 孩子们开心地追着他跑;桔子洲的风筝节 , 大家自己做风筝带过去玩 , 结果玩得一身泥巴;去大围山露营 , 在溪边煮饭 , 坐在石头上听故事...

上岛|9个家庭组成“带娃共同体”,岛上租房自己开课,10年后这些孩子怎么样了?
文章图片

孩子在一起玩的过程 , 也是我们之间互相筛选、磨合和寻找同频家庭的过程 , 我们逐渐形成了有组织、有分工的“带娃组织” 。 我们的遛娃队伍 , 也从之前的4个家庭变成十几个 , 再到后来固定为9个家庭 。

上岛|9个家庭组成“带娃共同体”,岛上租房自己开课,10年后这些孩子怎么样了?
文章图片

去小岛租房、一起生活
我们形成了“带娃共同体”
我们集体带孩子玩的活动 , 大部分都是由喜多妈妈南风张罗的 。 她曾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做管理 , 很喜欢策划活动 , 渐渐地成了我们集体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者 。
2016年 ,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 南风萌发了带孩子们一起了解二十四节气 , 做二十四节气观察的想法 。 带着孩子们走了几个节气后 , 我们发现 , 每次活动都要选不同的地点 , 很麻烦 , 而且也不利于孩子们做节气里的定点观察 。 于是南风提议:选择一个公共的院舍 , 大家周末住在一起 , 孩子们既可以一起玩 , 又能定点做自然观察 。
这个地方要离城市不远 , 大家来去方便 , 又接近大自然 , 很快 , 我们选择了位于湘江河流域的兴马洲 。
兴马洲是一江心小岛 , 从市中心驱车40分钟即可抵达 , 人和车都可以坐渡船上岛 。 我们在这个岛上租下了两栋两层的民房 , 房子是前后栋 , 每栋房子的前面都有一个小院子 , 一年共计7000元 , 大家AA制分摊 。

上岛|9个家庭组成“带娃共同体”,岛上租房自己开课,10年后这些孩子怎么样了?
文章图片

所有人都参与了进来:
爸爸们把两个院子的隔墙打通 , 修了一条小道 , 围上栏杆 , 这样 , 两个院子内部就畅通无阻了 , 大家还取了名字——“田园乌托邦” 。 妮妮爸爸还带着孩子们一起设计字体 , 做了一面童趣满满的墙体手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