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致所有处于困境中的研究生们: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三 )


因为 , 研究生们长年累月泡在实验室 , 终日和书本、和文献、和器材、和电脑打交道 , 一整天不需要说一句话 。 有时想找人倾诉 , 却发现周围本就狭小的朋友圈 , 没人有时间陪着聊天 。
有一位研究生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 , 刚入门后 , 他跟师姐学习动物实验 。 师姐对他说:“你能来陪我真是太好了!你来之前 , 我每天都只能跟小鼠说话 。 ”
他当时觉得:妈呀 , 师姐已经疯了啊!
可是等师姐毕业后 , 就变成他每天跟小鼠说话:
“就属你最不听话!”
“你怎么又瘦啦?又不好好吃东西了 。 ”
“大家配合点 , 赶紧弄完 , 我们各回各家!”
还有一名研究生在做了好久好久的实验 , 终于拿到了最终的data 。 去清理冰箱之际 , 向用完的sample一一告别:
“Fuckyou and you and you and you and especially you!”
03 忍的时间长了 , 击垮的是自己
可是 , 人孤独久了 , 是会出毛病的 。
国际权威杂志《自然》2018年发表的一份报告表明 , 研究生患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比一般人群高6倍 。 其中 , 41%的研究生达到中度或重度焦虑 , 39%的研究生则有中度至重度抑郁 。
同时 , 《自然》每隔两年会对全球的研究生进行一次调查 , 2019年有超过6300名研究生参与了该调查 , 其中有近700名来自中国 。 结果显示 , 全球范围内有36%的研究生曾因为压力导致的抑郁去寻求过帮助 。

在我国 ,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 , 以浙江省为例 , 在被调查的500名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 , 轻度抑郁占8.6% , 中度与重度抑郁占7% 。
耶鲁大学研究人员也曾发布一项调查数据 , 45%在耶鲁学习的中国留学生 , 认为自己有抑郁症状 , 29%中国留学生表示自己有焦虑症状 , 另外 , 在一些澳洲、英国的高校调查中也收到类似的反馈 。
研究者指出 , 心理上最容易产生抑郁的 , 恰恰是那些“上进生” 。
一位来自985大学的学生这样描述自己的压力源:身边的同龄人都很优秀 , 或者过得非常有意义 , 而自己却始终追赶不上 。 相形见绌之下 , 被裹挟在焦虑、嫉妒、愤怒、自责之中 。
如此可见 , 研究生产生抑郁并有自杀倾向的缘由 , 是多种多样的 。
学术处境艰难 , 首当其冲 。
作为科研型学位 , 尤其对博士来说 , 必须在攻读期间作出原创性研究成果 , 并且在学界发表一篇甚至多篇高质量的paper才能够顺利毕业 。
而这个“研究”的过程 , 基本都要博士生一个人来完成 。 正如有的博士说:博士就是在荒山野岭中 , 独自开出一条以前没人走过的路 , 或是在茫茫原野上 , 学习打一只看不到的活兔子 。

有一位博士师兄 , 辛辛苦苦三四年做一个课题 , 但是一直都得不到有意义的数据 , 就只能这样干耗着 , 无法毕业 。
还有一个生物学方向的师姐 , 花了五年的时间做一个课题 , 但在换了一次原料供应商之后 , 实验数据突然全部偏移 , 完全一样的程序就是得不出原来的结果……
所以 , 对研究生们来说 , 有时候能不能拿到毕业证 , 完全是靠运气的 。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有人问:

博士生总调侃自己是“博士狗” , 可能不止是学业压力大累成“狗” , 可能还是因为 , 自己的脖子上总是有个项圈 , 项圈上有条绳儿 , 握着绳儿那端的 , 就是导师 。
研究生若想顺利毕业 , 一方面要选择一个好的研究方向 , 另外一方面也要跟对一个好的导师 。
但好的导师 , 是可遇不可求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