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致所有处于困境中的研究生们: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四 )


武汉理工大学研三学生陶崇园 , 原本有着大好的前途 , 竟在自己的母亲的面前 , 纵身一跃 , 从高楼坠下 。
他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 , 我受不了了 , 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摆脱王攀老师” 。

将他一步步逼上了绝路的不是别人 , 就是他的导师王攀 。
导师掌握着对研究生的生杀大权 , 掌握着研究生的精力支配权、时间分配权和补助分发权 。
对于“坏”导师 , 研究生现存的反抗形式 , 往往就只有一个字“忍” 。

而忍的时间长了 , 击垮的是自己 , 最后 , 只能选择极端的方式来解脱 。
除了学业和导师 , 让研究生们选择不归路的 , 还有众多不堪重负的期许 , 溺亡于西安灞河的寒门博士杨宝德 , 就是其中一例 。
他的家人回忆 , 孩子读博后 , 跟家人的交流越来越少 , 每次打电话也越来越短;他的好友也表示 , 杨宝德“脸上的笑容变少了” 。
纵使有种种问题和一肚子烦恼 , 杨宝德对家人永远都是“报喜不报忧” 。 这可能一是因为高考失利 , 他始终卯着劲儿 , 想通过硕士和博士期间的成就“找”回来;二是因为 , 杨宝德知道 , 他今天孤独远行 , 承载着的是千里之外家人的无限期许 。

杨宝德的学业成功 , 让父母成了“人上人” , 他亲手给父母戴上了勋章;更有甚者 , 这一个博士肩上担起的可能不仅是父母的荣誉 , 还有爷爷奶奶七大姑八大姨 , 乃至全村、全镇 。
背着这么多光环走上神坛 , 他不敢让家人担心 , 他不能说:“妈妈 , 我在外面遇到困难了;爸爸 , 我坚持不下去了” 。
他不善表达 , 没有寻找合适的发泄渠道 , 只能让矛盾和纠结在自己的怀里逐渐发酵 , 最终走上了绝路 。
04 死亡 , 其实不是解脱
有人或许会说:坚持不下去 , 就选择退学啊 , 何必选择不归路?
Quit(退学) , 这是研究生们聚会聊天时永恒的一个话题 。
无数人背地里偷偷地研究过学校的退学流程 , 甚至有人已经写好了退学申请书 。 只是在抽屉里放了几个月甚至几年 , 还是拿不定主意 , 到底该不该交 。
这一切 , 都源于研究生们已经“毫无退路” 。
因为 , 无论你读了四年还是七年 , 一旦选择退学 , 就等于重新开始 , 之前做过的一切研究都失去了意义 。 没有研究成果 , 拿不到学位 , 又耗尽了青春 , 还要陷入没有工作经验的窘境 。
而这一时期 , 同龄人或者选择进入职场拼搏 , 或选择相夫教子的家庭生活 。 之前的同学有的创业公司上市 , 有的二胎都上了幼儿园 , 有的微商发家、坐拥千万 , 有的享受着豪车、洋房 。
而你所拥有的 , 就是那几篇有影响因子的论文 , 有的甚至连一篇论文也没有 。
虽然嘴上不说 , 你的心里多少都会有同辈压力(peerpressure) 。
但大多数时候 , 因为倔强的骄傲 , 你还是会故作轻松地笑着说:“我过得很好哦” 。

或者还会宽慰自己:别人挣再多钱 , 没文化也不过是“土豪”而已 , 有多少暴发户削尖脑袋想来高校镀金的 , 我学历比他们高 , 所以还是比他们牛……
研究生们常说:自己选择的路 , 已经无法回头 , 跪着也要走完 。
然而 , 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 , 看不到未来的方向 , 对接下来的人生感到迷茫 , 这些情况在研究生群体中比比皆是 。
有时候摧毁一个人的 , 根本不是突然的厄运 , 而是日子如钝刀割肉般日复一日琐碎的无望 , 直到再也支撑不住 。
但是 , 选择不归路 , 你自己是痛快了 , 但留给家人的 , 却是无尽的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