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教培机构中层:都以为能烧钱"打死"对手,结果行业崩了( 三 )


瞒过执法人员后 , 老师请小朋友吃披萨
和大机构相比 , 小机构会比较灵活 , 它可能没有经历资本的扩张 , 没有那么多成本压力和包袱 , 如果拥有一波比较忠实的用户群体 , 还是有机会做到“小而美” , 也可能成为“漏网之鱼” 。
不过 , 有一些小机构做所谓的“营转非” , 或者说从学科类转成素质教育类 , 可能是在非营利下掩盖营利 , 在素质下掩盖学科 。 有时候家长、学生和小机构确实会合作起来钻空子 。
有朋友和我说 , 她女儿所有的培训课程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 培训机构已经登记了素质类课程 , 但仍在进行学科类培训 。 只是 , 一旦有执法机构来检查 , 楼下便会有人“通风报信” , 老师马上把学科类的内容收起来 , 拿出非学科课程 , 演一下就过去了 。
下课后 , 老师还会请小朋友吃披萨 , 奖励他们“表现得不错” 。
让这么小的孩子去做不诚信的事 , 我不太认同这种做法 , 但其实很难去批评和指责 。 对于大家而言 , 培训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 , 家长老师可能愿意为之牺牲一些“价值观” 。

结果|教培机构中层:都以为能烧钱"打死"对手,结果行业崩了
文章图片

2021年9月7日 , 江苏淮安清江中学和淮师一附小门前 , 部分校外培训机构打出代伙、午休的牌子招揽生意 图源:IC Photo
“双减”政策下 , 大家在提到课外培训的时候 , 都会感慨师资难找 , 所以一些小机构或个人是有市场的 , 只是现在买方和卖方之间衔接不上 , 彼此缺乏信任 , 就很难建立起这样的供需关系 。
很多教培人员并不具备“独立行走”能力
学而思等教培机构 , 它们最初发展起来靠的是名师效应 , 学员慕名 , 一票难求 。 这些机构后来还走出一批批的老师 , 成立新的机构 , 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 , 何况它的巷子还不深 。
随着名师的出走和整个行业“资本化”的扩张 , 这些机构已经不再打名师牌 , 那么就到了整个互联网教育行业的产业分工阶段 。
如果说最初的几年 , 对老师的要求还是“名师+全面能力素质” , 那么2015~2020年这5年左右的时间 , 教培行业已经形成了领域分工的细化 。
具体而言 , 讲义、教案的编写由教研老师或团队负责 , 授课老师只要拿着统一的教学内容去教授学生 。 他们需要掌握的技能 , 只是如何在上课时调动气氛 , 怎么去把这个内容呈现出来而已 。 而课后的作业批改和作业辅导也有专门的辅导老师负责 。 分工非常细化 , 把线下的一个老师 , 尤其是体制内学校老师的角色 , 分成了多个岗位角色去做 。

结果|教培机构中层:都以为能烧钱"打死"对手,结果行业崩了
文章图片

2021年9月5日 , 上海 , 琳琅满目的教育培训机构广告 图源:IC Photo
这样的好处是它可以规模化 , 可以不用千人千面 。 抛开地区差异 , 可能在全国各地的分校学到的东西或教材基本上是一样的 , 那么就可以去规模化发展 , 也减少了名师效应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
分工也能让某些领域的专业度加强 , 比如负责讲课的老师 , 只需要钻研怎么去呈现内容和活跃课堂气氛 , 他掌握这些方面的技巧就够了 。 负责服务的老师 , 只需要精通课后的那几道习题 , 然后去跟学生和家长建立联系和反馈 。 教研老师就负责去研究题目的深度广度 , 研究如何变换题型也就够了 。
这种合作 , 看上去形成合力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 但是一旦被单独拿出来 , 我可以不客气地说 , 他们可能都不具备“独立行走”的能力 。 这就造成了转型的困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