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教培机构中层:都以为能烧钱"打死"对手,结果行业崩了( 四 )


据我了解 ,周边一些体制内的学校基本上是拒绝机构类老师的 , 除非是特别优秀的 。 因为他们不具备一个线下的、尤其是体制内学校老师完整的业务能力 。
还有外界传言教培人员收入有多高 , 我觉得跟大部分互联网行业来比 , 教培人员的平均收入不算高 , 公司里面从事内容和服务的 , 可能比从事营销和技术的人薪资要低一些 。

结果|教培机构中层:都以为能烧钱"打死"对手,结果行业崩了
文章图片

8月18日 , 北京市人社局上线的教培行业人才专场招聘会 ,待招岗位多为销售、人力、运营
资本涌入后 , 偏离了教育的内核
我认为 , 在目前整个教培行业面临的问题里面 , 资本应该算是“万恶之源”吧 。 这些年随着互联网发展和“资本化”运作 , 整个教培行业已经偏离了教育的内核 , 它完全成了一场资本的游戏 。
K12机构热衷聘请明星代言 , 比如之前掌门一对一选黄磊 , VIPKID找刘涛 。 还有作业帮找中国女排代言 , 就让我们觉得很莫名 。 2019年的暑期“烧钱大战” , 猿辅导、学而思、作业帮、跟谁学等机构在互联网上找代言、打广告、拉人头 , 不计成本砸钱圈用户 。 占了用户之后又试图掌握垄断地位 , 控制话语权 , 有些暑期营销成本就能达到10个亿左右 。
有些公司 , 比如爱乐奇 , 基本上以to B(Business)为主 , 给企业提供师资和教学的课程内容 , 然后由企业再去卖给用户 。 学而思这种是to C(Consumer)模式 , 直接面向用户售卖课程 。 还有一种 , 你怎么看它的模型都推导不出来它是盈利的 , 最典型的就是VIPKID , 从它的报表来看一直在亏钱 , 但是它就是能一直融到资 。 它既不是to B , 也不是to C , 它是“to VC(Venture Capital , 风投)” 。 (注:VIPKID成立7年未实现盈利 , 直至2020年8月宣布单位运营利润扭亏为盈)
风投 , 顾名思义 , 看中的是“故事”的前景 , 追求成功的收益 , 同时也愿意为失败承担风险 。但是家长作为消费者 , 无论如何都不能把孩子的教育学习寄托在演绎给资本的“故事”上 , 他们更希望得到的是优质的教学内容和服务 , 甚至希望机构的全部成本都花在教学本身上 , 而这恰恰是现在一些机构为了报表好看 , 不得不削减的“成本” 。
【结果|教培机构中层:都以为能烧钱"打死"对手,结果行业崩了】像这类一对一的青少儿口语 , 售价里差不多有50%拿来作为营销成本 , 让你随处可见这些户外、线上广告和明星代言 , 还要在各种平台 , 微信、微博、抖音等去投放一些内容引流 。

结果|教培机构中层:都以为能烧钱"打死"对手,结果行业崩了
文章图片

2020年8月21日 , 北京 , 某教培机构广告 图源:IC Photo
同时 , 还要有销售人员 , 客气点叫CC(即课程顾问) , 其实就是电话销售 。 你很难想象以前流行的打电话卖保险的方式 , 会在互联网时代又成了一种主力的营销模式 。
剩下50%要去支付比较贵的师资成本 。 一节课的师资成本要占整个课程售价的30%左右 , 师资背后还有招聘、运营、培训、技术保障团队 , 以及公司行政管理成本 , 再加上庞大的售后服务团队 , 你怎么算 , 这些成本都是要高于课程售价的 , 很多教培机构等于持续在烧钱在亏钱 , 整个模式已经错了 。
可能滴滴的成功给大家一种错觉 , 谁能烧钱 , 谁能把同行业者都“打死” , 谁就能收割所有的用户 , 掌握话语权 。但这样一种模式其实对家长来说 , 一方面是过度营销 , 导致一种“伪需求” 。 另一方面 , 当机构被资本绑架 , 为了去交报表 , 为了数据而努力 , 就会盲目加大整个营销环节成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