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国家安全视域下的语言问题( 五 )


语言濒危或消亡的第二类原因 , 主要是一些影响使用者选择语言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心理等因素 , 与第一大类的“硬”相比 , 这一类要偏“软”一些 。 尽管表面看起来 , 它们是影响使用者选择语言的因素 , 使用者似乎有选择权 , 但这些选择实际上也可能只是使用者适应社会变化的一种手段 。 换言之 , 看起来有选择的选择实际上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 。 城市化、经济全球化等因素使得在语言保护领域多年行之有效的“语言属地原则”受到了挑战 。 人口的快速流动形成了超越传统地理概念之上的语言多样性 , 形成了史无前例的语言超级多样性 。 所有这些因素错综交叉 , 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 , 形成了一幅扑朔迷离的语言图景 。 如何在保证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前提下 , 尽可能保持语言安全和文化的多样性 , 不仅是语言学家和国家安全专家的任务 , 也是值得全人类思考的问题 。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 , “文化安全是指一国文化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 , 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本书编写组 , 2020:66) 。 尽管文化不等于语言 , 语言也不仅是文化的容器 , 但由于二者关系密切 , 人们还是习惯在强调语言的重要性时 , 把二者等同起来 。 这样 , 如果将以上引文中的“文化”替换为“语言” , 就得到“语言安全是指一国语言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 , 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 事实上 , 很多研究国家安全的学者就是这样理解语言安全的 。 此前我们已经分析讨论过导致语言濒危的一些原因 , 其中 , 有些是可以通过干预和引导解决的 , 但有些很难解决 。 语言是一个人驱复杂适应系统 , 系统运作的驱动力是人 , 人为了让语言适应交际的需要 , 会随着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无意识或有意识地改变语言 。 人类社会是一个多语社会 , 讲不同语言(方言)的人之间的交流与接触 , 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常态 。 这种接触与交流 , 自然会影响语言的结构和功能 , 也会影响语言的“纯度” 。
世界上不存在百分之百的“纯洁”语言 , 除非讲这种语言的人永远与世隔绝 。 但隔绝不仅不能保障安全 , 而且还会导致整个国家的不安全(刘跃进 , 2004:151) 。 如果“洁癖”与安全感密切相关 , 那过于在乎语言纯洁的“语言洁癖” , 同样会引发与语言有关的心理不安全感 。 对于严重的语言不安全心理问题 , 需要引导和关注 , 以防其诱发其他更大的问题 , 最终影响国家安全 。 当然 , 很多人关注语言的纯洁性 , 真正担忧的并不是语言本身 , 而是与语言有关的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问题 。 这再次提醒我们 , 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时 , 语言不再只是一种交流工具 , 所涉及的问题也已超出了语言本身 。
如果要搞清楚使用者的语言安全感对于国家语言安全的影响 , 我们不但需要对这种安全感影响国家安全的程度进行分类 , 也需要对这种感觉分级 。 Calvet(2006)根据认同、地位和形式三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将语言安全感分为8个层级 。 从表面来看 , 与国家安全最有关系的维度可能是“认同” , 但由于这三个维度反映的只是语言的不同功能引发的语言不安全感 , 形式与地位的问题也有可能导致认同问题 。 因此 , 我们也需要深入研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 以便疏导和解决语言安全感的心理问题 , 服务于国家安全 。 传统上 , 解决上述相关问题的学术领域是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 , 今天也被称为(全球)语言治理 。 Calvet提到的语言认同、语言地位以及语言形式 , 在语言规划领域都有涉及 , 只不过此前的语言规划研究大多围绕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展开 , 没有过多考虑国家安全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