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一百条裙子》的现实意义

美国女作家埃莉诺·埃斯特斯长着后眼 , 她的儿童小说《一百条裙子》里讲述的故事 , 距今天大约七十多年了 , 但故事中的人物、情节 , 甚至细节 , 今天仍在美国发生着 , 仍在这个世界发生着 。 这很令人吃惊 , 更让人感到彻骨的寒冷 。
这是一个与学生欺凌有关的故事 。 说它“有关” , 是由于它对孩子伤害的程度是否达到“学生欺凌” , 还需要法律的认定 。 2020年 , 我国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认为 , 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 , 一方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 , 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 当然 , 故事发生在美国 。
一个小小移民 , 一个穷人家的女孩 , 因为她有一个波兰名字:旺达·佩特罗斯基 , 字母长长的 , 叫十三班的同学们觉得奇怪;还因为她只有一件蓝色裙子 , 每天都穿着它上学——尽管旺达每晚都会将它洗净 , 裙子干净得像天空一样湛蓝 , 同学们还是看不起她 。 他们叫她“小波兰佬” , 不与她一起玩 , 还捉弄她 。 女生们把旺达团团围住 , 向她炫耀自己的裙子 。 旺达不得不自卫了 。 她说:“我有一百条裙子 。 ”瞬间 , 鄙夷像潮水般涌来 。 “没人能有一百条裙子 。 ”“你为什么不穿着上学呢?”“那它们在哪呢?”旺达沉默了好一阵 , 她的态度仍然坚定:“我有一百条裙子 , 它们全都挂在我的衣柜里 。 ”从此 , “旺达有一百条裙子”成了十三班的游戏 , 同学们总以此嘲笑她 。 终于 , 老师组织绘画比赛 , 旺达的一百幅裙子设计图在班里展出了 , “每一幅都有着令人炫目的颜色和极度华美的设计” 。 旺达赢得了冠军 。
接下来的情节出人意料 。 旺达走了 。 她父亲给老师留下一封信 。 “敬爱的老师:旺达以后不会再去你们学校上学了 。 ”“现在 , 我们要搬到一个大城市去 。 再不会有人怪叫‘嘿 , 波兰佬’ , 再不会有人问‘怎么会有这么好笑的名字啊’ 。 在大城市里 , 有趣的名字多得是 。 ” 这封信像重锤敲在同学们心上 , 也给我带来强烈的震撼 。 也许 , 旺达是幸运的 , 后来她在大城市找到了不被歧视、平等而有尊严的生活 。 但我们都知道 , “我不能呼吸”至今还在美国发生 。 这也让我解开了一个谜团 。 我研究天津犹太历史文化二十多年 , 常常疑惑我的那些在天津出生的犹太朋友 , 到了美国之后 , 为什么都把他们长长的名字后边的“斯基”改掉了 。 旺达的经历也许便是他们曾经的生活 。
【波兰|《一百条裙子》的现实意义】作为儿童文学作家 , 埃莉诺·埃斯特斯直面社会矛盾的勇气令人佩服 。 同时 , 她又巧妙地选择了儿童文学的解决方式:旺达把自己设计的裙子图纸送给了那些曾经欺负她的女同学们 , 她的善良深深地感动了她们;旺达爸爸的信也叫学生们羞愧和自责 , 有的学生暗暗发誓 , 如果再听到谁因长相不好或因名字奇怪而被别取笑的话 , 就一定会仗义执言 。 通过“一百条裙子” , 孩子们都得到了成长 , 这正是儿童小说所要达到的目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