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和震:关于普职比的观察与思考( 二 )


另一方面 , 我们也要认识到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方向 , OECD发达国家职普比的平均值长期保持在大体相当的比例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一直提倡职业教育应该是和高等教育一起成为青年人成功成才的道路 , 职业教育应该成为第二个成才道路 , 即第一个成才道路是接受学术化的高等教育 , 第二个成才道路是走职业教育的成才道路 , 第三个成才道路是创业 , 通过创业教育使青年人走向成功 。 但是 , 我们的文化中间 , 教育观念中间 , 仍然长期的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情况 。
在此我们列举几个观念 , 第一种 , 职业教育是否会阻碍创新 , 发展职业教育是否是阻碍创新?
一部分人担心职业教育会阻碍创新 。 从学理上来说 , 职业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手脑并用 , 教学做合一 , 强调职业行动能力 。 它是从知识原理走向产品和服务这个链条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 , 它能满足人多样化成才的需求 , 同时它也应该成为所有人学习的内容 。 这一点体现在美国相关的研究中:美国人发现在高中阶段学习了职业技术课程的学生 , 到了大学之后创新能力显著要优于高中阶段没有学过职业课程的学生 , 这是一个长期的研究的结论 。 所以我们看到 , 一个人接受了职业基础教育的课程 , 不仅不会阻碍他的创新能力 , 反而会推动他在各个方面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 比如说清华大学 , 清华大学有一个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 主要是为清华大学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技术技能类课程的教育 , 作为清华大学学术型创新人才的能力素质结构的一个重要补充 , 这也是值得我们考虑的一件事情 。 因此我们说 ,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 不会阻碍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人的创新能力 。
第二种是有人质疑发展职业教育 , 发展比较大规模的职业教育 , 是否会制约更多人向上发展流动的机会 。 应该来说 , 如果这个社会实现了提供多个渠道、多种类型的成才成功的机会 , 客观环境不存在阻碍人向上发展机会的情况下 , 影响人发展的机会主要应该归结于个人是否主动学习、是否终身学习和努力工作 , 那么在职业教育的轨道上应该也能不断地向上流动 , 成为在不同类型职业中间的顶尖人才 , 比如说建立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体系 , 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在自己的职业轨道上走到相应的顶点 , 一位厨师、一位数控机床加工工人 , 都有可能发展到跟大学教授、医生同样的职业高度而获得相应的待遇 。
第三种观念是质疑新科技革命现代化发展会不会导致职普比下滑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 我们也是要从发达国家的角度来看 , 以德国为例 , 德国工业4.0需要的相应职业教育 , 并不是主张提升缩减职业学校的数量 , 以学历化提升的手段来回应新科技革命和现代化的趋势 , 而是通过改革创新实现职业教育转型 , 瞄准职业行动能力 , 培养学生的完整行动的能力和数字化能力 , 以这种方式来实现对科技发展和工业4.0的适应 。
下一步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实施好普职分流 , 以及普职分流的比例到底应该多大为好?从国家目前来说 , 全国整体职普比的宏观比例大概是保持在职是4 , 普是6 , 而且实现这样一个比例仍然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一件事情 , 因此我们认为要做好职普分流还有很多的工作是值得做的 。
第一个建议是要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的提升 , 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 , 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办学标准能够达标 , 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投入能够达到自己需要的基本要求 。
第二个建议是在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职业性的综合素养的培养 , 筑牢人生心灵和精神方面的根基 。 在注重技术技能的同时 , 把学生综合素养 , 也就是我们一直讲的立德树人这部分真正的做好做实 , 全面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综合素养 , 提升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学生的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