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育对话:从学生的立场出发

教育离不开对话 , 对话是教育活动得以实现的主要方式 。 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留下了孔子、苏格拉底等教育大师与学生对话的诸多佳话 。 在当下教育去行政化、等级化的趋势下 , 校长以对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 , 是教育回归本质、追寻本义的必然追求 , 是以学生立场办学的理性选择 , 也是教育内在逻辑和规律的深刻体现 。
仪式活动上的对话:
激励学生
仪式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 , 发挥着独特的教育功能 。 仪式活动赋予学生成长过程中每个节点特殊的意义 。 比如开学典礼 , 其蕴含的教育意义是开启知识殿堂大门;再如毕业典礼 , 是感恩和展望 。 在某种程度上 , 学生的校园生活是由一个个仪式活动串联或勾勒起来的 。 校长在仪式活动上与学生开展对话 , 能够引导学生在面对人生重要节点时 , 对生命进行思索与探求 , 激励学生思考在这段时光中该如何度过 。
在今年新学期开学典礼上 , 我作为校长 , 向新生代表提出了三问 , 与学生进行了一段独特的对话 。 校长一问:请问你为何到学校来?新生代表回答:叩响知识殿堂的大门 , 追寻向上向善的智慧 , 获取友爱成长的力量 。 校长二问:你知道学校希望你成为怎么样的人吗?新生代表回答:我知道 , 我们要成为一个懂得感恩、善于思考、乐观健康、全面发展的学子 。 校长三问:那你将如何成为这样的学生?新生代表回答:我将尊师重道 , 爱众亲仁 , 并自尊自强 , 求真求新 , 为未来建设国家、促进人类福祉积极准备 。 之后 , 校长致了欢迎词:那么 , 欢迎你!欢迎所有和你怀有同样抱负和信念的同学们 。
这段仪式和对话借鉴了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里卫斯理女子学院开学典礼的桥段 , 但有了校本化的设计 , 将学校校训、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有机融合在对话中 。 这三问三答 , 激发着学生主动求知、向上向善的意愿 , 也蕴藏着学校对新生的殷殷希冀 , 将学校文化与仪式活动有机深度融合起来 。
常态机制中的对话:
赋能学生
“学校课后服务形式有些单一;课后服务到下午5点后很多同学感到有点儿饿;部分饮水机只能接热水……”这是近日学校行政例会上 , 学生校长助理们提出的一连串校园内存在的问题 。 设立学生校长助理的机制旨在培养学生树立主人翁精神 , 建立多元治理、管理和对话机制 , 进一步畅通校方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
学生在参与议题商议和决策之前 , 会到同学中调查、征询意见 , 广泛听取大家的建议和想法 , 并将大家的意见提交到行政会上 , 这样能最直接地将同学的声音传递到校方 , 这种做法还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调查和沟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和公共事务能力 , 这些能力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 这一做法搭建了学校和学生交流、对话的平台 , 学生能够定期、不定期地参与学校行政会议 , 商议和决策学校重大事宜和日常管理 , 使得他们被倾听、被赋能 。
除了学生校长助理之外 , 学校还架构了面向不同群体、形式多样的校方和学生对话机制 , 如学生与校长午餐会、“良师益友 , 智慧相伴”导师制、校长信箱等 , 加强了学生与教师、学校间的沟通 , 营造了多元丰富的对话生态 , 从而释放教育管理的内在活力和动力 。
关键事件时的对话:
引导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联系 。 不管你们身处何地 , 我们永远是一个坚韧的共同体 。 如期而至的不只是相聚团圆的时光 , 还有面临挑战后在特殊经历中成长的你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