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核心素养在 学科教学中落地生根

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颁布实施 , 立德树人成为教学改革的灵魂 ,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 , 要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要加强实践性 , 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
变什么、怎么变、怎样才能变得更好 , 就成为学校管理者思考并实践的方向 。 我们梳理教与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 发现制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是教师设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不匹配 , 学科学习缺少实践性 , 以至学科的育人功能不能很好发挥 。
在这种背景下 , 我们提出素养表现型教学 , 即强调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 , 通过表现性任务的完成 , 促使学生把内在的知识、素养、能力等展示出来 , 进而获得知识、能力、思维的深层次提升 , 最终使得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生根 , 真正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 。
以顶层设计保障教学改革的明确路径
教学改革先从语文起步 。 核心素养的表述是宽泛的 , 表现型教学的模样是模糊的 , 怎样才能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呢?这个时候 , 顶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
我们带领教师解读《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实践探索》项目书 , 让教师们明晰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和做到什么程度 。 在顶层设计中 , 确定了“大主题统领 , 小专题支撑”的落实路径 , 围绕素养表现型教学分解出“内涵解读”“操作原则”“教学评一体化新环境建设”等10多个研究主题 , 并把每一主题细化成3至10个微专题 , 落实到每一周的学科组活动中 , 让研究有内容、有序列、有推进、有指导 , 保证了研究在教师能理解的层面进行 , 教学改变在教师可控的范围内发生 。
语文先行 , 数学和英语紧紧跟上 , 就这样 , 素养表现型教学在三大主学科中同步推进 。 特别是在“操作方法与原则”“教学评一体化新环境建设”等专题的研讨中 , 三个学科的教师常常进行跨学科交流 , 彼此启发与帮助 , 很好地提升了教学改革的可操作性和操作策略的多样性 。
当教学变革不再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 而是一个个能够跨越的丘陵的时候 , 教师就能够且歌且行 。
以教学范式建立表现型学习新形态
教学方法的变革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永远不是一篇文章、一个口号 , 而是清清楚楚的操作方法 , 是结构十分明确的教学板块 。
所以 , 我们带领教师围绕“素养”和“表现”深入研讨——“怎样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学习中有哪些表现的方法”“如何培养学生表现的能力” , 在一系列的思考中 , 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学习任务的选择与确定上 。 于是 , “主题—任务—表现”的基本模型就渐渐清晰并固定下来 。
在此基础上 , 我们又研讨确定了“分享聚焦—立体研讨—整理建构—迁移运用”的动态结构图 , 教给学生学习中有条理表达的语言范式 , 开发了语文、数学、英语“素养表现型教学学习展评单” , 用明晰的素养发展目标为统领 , 建构“前置学习—交互学习—拓展学习”全程学习的机制 , 帮助学生与知识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 使所知与所用达到一种良好的生态平衡状态 。
【素养|核心素养在 学科教学中落地生根】长期的表现型学习 , 让学生呈现出一种会学习、善思考、乐表现的积极学习状态 。 今年11月 , 无锡市教科院在东林小学组织了语文、数学两场研讨活动 。 在学习说明文《太阳》的时候 , 教师出示了月球的资料 , 让学生结合资料对月球进行介绍 。 一名学生从电影《长津湖》中了解到长津湖零下40摄氏度的温度 , 说明月球夜晚零下183摄氏度是怎样的寒冷 , 唤起学生脑海中对电影画面的记忆 , 把超出认知的数字变成了可感的存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