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核心素养在 学科教学中落地生根( 二 )


以目标层级细化保证核心素养的深度达成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 , 一名年轻教师在交流中提出了心中的困惑——
“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 , 每一句话都读得懂 , 每一方面都不知道怎样培养 。 现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又明确了每一单元学习中要落实的语文要素 ,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到底应该教什么呢?”
她的提问让教师们都陷入了沉默 , 也让教学改革核心团队的成员们发现了一个被疏忽的问题——在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要素之间存在着一个怎样的知识体系呢?这个问题不解决 , 教学改革就处于一个瞎子摸象状态 。
数学有着明确的知识体系 , 但语文没有 。 为了建立起语文的知识体系 , 我们把核心素养和语文要素对接 , 首先把核心素养的四方面进行分解 , 比如“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分解为语言的“理解”“运用”和“发展”等二级指标 。 其次 , 打开一至六年级12册语文书 , 通过研究一、二年级课后作业题和“语文园地” , 提炼每一单元侧重培养的语文能力 , 并和三至六年级单元目标中明确提出的语文要素进行归类 。 再其次 , 和语文核心素养对接 , 把零散的语文要素纳入到不同的系统中 , 形成完整的知识能力结构 。 最后 , 结合单元中每一篇课文所在的位置以及课后作业题的提示 , 把语文要素分层次、有重点地落实到单元内部 。
如此 , 素养表现型教学就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层次分明的知识与能力培养的体系 , 助力了核心素养一步步深度达成 。
以项目化研究助力改革的全方位推进
素养表现型教学体现的学科实践性 , 不仅仅表现在课堂学习中强调学生在学习任务的统帅之下 , 通过表现这一积极的展示手段 , 最后获取知识的建构 ,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作业的设计、剧本的创作、语文综合性活动等相关项目的建设与推进 , 把实践育人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
作业研究项目——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帮助下 , 研究手中的练习册 , 删掉其中过易、过难、重复的内容 , 增加有思维含量的题目;补充漏掉的重要知识点;把生硬的、单一的检测变得形式丰富、有情有趣;每一课的作业都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性题目”“提高性题目”“思维性题目” , 编制出语文、数学一至六年级《素养表现练习册》 , 完成作业分层 , 促“双减”落地 。 同时 , 语文、数学、英语教师还各自创造了适合本学科的“长程式”作业 , 在一个任务的统领下 , 学生在一周或者一个月内完成 , 把综合性学习落到实处 。
课本剧创作项目——学生的语文能力最直观表现出来的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与创造能力 。 为此 , 我们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和更大的表现舞台 , 选择不同年级故事性的文本 , 指导学生把故事改编成课本剧 。
综合实践项目——设计五大主题活动:寻根教育、名人教育、成长教育、传统教育、节庆教育;开展“东林讲会” , 打通学科壁垒 , 学生素养得到“全景式”表现 。
以网格教研落实教师团队的全员发展
今年1月 , 东林小学教育集团“东林教育研究院”正式成立 。 研究院下设立德树人、课堂教学、教育科学3个研究所 , 每一个研究所下设3至4个研究室 , 比如立德树人研究所 , 下设班主任工作研究室、学生行为习惯研究室和家校合作研究室 。 每一个研究室下面又设组 , 比如教学研究室下设教学方式研究组、课例开发组、教学资源开发组和教学评价组 。 在人员配置上 , 做到“三突出” , 突出人员互选 , 突出用人所长 , 突出人人参与 , 做到每个网格教研问题都有教研“哨兵”对症下药 , 以“个体研究+群体智慧” , 开创学校人人教研、事事教研、处处教研、时时教研的崭新格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