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 , 好的教育是沟通出来的 。 教师想要把自己的观点输送到学生心里 , 必须有沟通艺术 。 那么 , 故事无疑是师生沟通的最佳媒质 。 不仅在与学生的沟通中需要故事 , 与家长的交流中同样需要 。 《我的故事型家长会》一文中 , 我把“奥巴马坚持参加家长会”的故事讲给那些不愿意参加家长会的家长 , 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完成了双方良好的沟通 。
于教育而言 , 讲故事远比讲大道理更接近教育 。 因为 , 有故事的教育就像是给“道理”穿上了美丽的外衣 , 让它不再冰冷而生硬 , 而是洋溢着温情、诗意和悠远的清香 。
从“无事可写”到“事事新鲜”
中国教师报:如果说教师每天都生活在“故事”中 , 为什么许多教师总觉得无事可写或者写不出来?
王维审:确实有这种情况 , 我在与教师交流教育叙事写作话题时 , 经常有教师谈到“无事可写” , 这大概与“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是一样的道理 。 一位教师从“事事新鲜”到“麻木迟钝” , 通常只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 而要想重新回到“事事新鲜”则需要长久的写作训练——通过写故事提升发现问题的敏感度 。 由此 , 当感觉到“无事可写”的时候 , 恰恰说明此时此刻的你需要开始写作 , 而“写不出来”则说明你还没有开始写 。
中国教师报:有时候教师遇到一个教育事件 , 模模糊糊有一点感触 , 但又抓不住重点 , 怎么办?
王维审:就同一个教育事件来说 , 我们可以有两种写作策略:一是系统反思、全面建构 , 就是把整件事情完完整整地写出来 , 并从不同的方向进行反思 , 提出完整的、系统性的主张;二是关注一点、深耕一隅 , 抓住事件中的某一个方向 , 进行深入的、聚焦式的思考 , 从而提出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观点和主张 。 这两种策略 , 前者属于对故事的“宏大”加工 , 需要一定的写作能力来支撑 , 否则容易流于泛泛而谈;后者则是从具体问题入手 , 更容易探讨出颇具社会性的关键焦点 , 更值得一线教师尝试 。
所谓的“抓不住重点” , 其实就是确定不了“关注点” , 也就是不能从丰富的故事素材中发现并确定有价值的写作主题 , 这应该是初学写作者普遍存在的问题 。 我给出的建议有两个:一是善剥洋葱 , 其核心思维就是抓住问题的根本和核心 , 从正向层层递进地拨开表象 , 把问题还原到本质 , 然后再进行推理论证、寻求答案;二是逆向思维 , 就是把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 也就是善于“反其道而思之” , 从问题的反面进行深入探索 , 形成新的感悟和观点 。
中国教师报:什么是好的教育故事?如何发现好故事?
王维审:好的教育故事生长在教师的教育生活中 , 它不可能自动跳入我们的眼帘、融进我们的思维 , 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 这就涉及如何发现好故事的问题 。 在与教师交流时 , 他们问得最多的就是——我怎么就没有发现那么多好故事呢?在这里 , 我分享一下自己的“四字”经验:忆 , 每天晚上拿出10分钟时间 , 认真回忆一天经历的所有事情;梳 , 在对比、觉察和领悟中筛选出那些有意义、曾经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典型事件;构 , 细致“回放”所选事件 , 再现故事内容、故事细节和故事价值 , 建构故事框架;叙 , 记录亲历或听到的经典故事 。
中国教师报:同样的教育事件 , 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发现其中的教育价值 , 有的人却让“意义”擦身而过?
王维审:好的故事就是好的隐喻 , 一定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 。 这种教育价值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隐喻故事来影响学生 , 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述、设计甚至课程化得以实现;二是用真实故事来发展教师 , 通过对亲历故事的发展性挖掘促进教师成长 。
推荐阅读
- 基础教育|又一“铁饭碗”招聘,工作稳定福利好,有望拿50万安家费和补贴
- 教育部|终于轮到高中生“减负”了,教学进度将大幅调整,教育部已有通知
- 质量|学校有规模,教育才有质量,解决乡村“麻雀小学”问题,刻不容缓
- 公司|成人学历培训机构虎硕教育停止营业:运营压力大不堪重负
- 教育|《新机遇下职业教育的增速与展望》论坛实录-于红岩
- 技能|《新机遇下职业教育的增速与展望》论坛实录-王安屹
- 教育部|吕梁市教育局通知: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
- 疫情|青岛市教育局:中小学室外体育场将分期分批对外开放
- 大学|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全球国际化大学排名 港大蝉联第一
- 物理|?江苏省教育厅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