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语文版《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及教案( 二 )


(2)小蝌蚪叫了什么?青蛙妈妈说了什么?(听课文第四段录音)
(3)那小蝌蚪现在高兴吗?为什么高兴?
(4)分角色朗读 。指名上台表演 。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
(1)师,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天天跟着妈妈去捉害虫)
(2)通过读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小蝌蚪的形体裁变化,(尾巴不见了)(也就是终于长成了青蛙) 。
三、图片演示,巩固提高 。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知道了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然后尾巴变短了,最后尾巴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的过程 。
四、总结全文,评价体验 。
1、师: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全过程,还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所以我们要保护它 。
2、我们在帮助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总结(自由发挥) 。
五、拓展延伸,灵活运用 。
下课后,小朋友想一想还有哪些动物是庄稼的好朋友,再跟老师、同学、爸爸、妈妈说一说,好吗?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篇脱离拼音的的看图学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 。
由于本班学生是农村孩子,对蝌蚪并不陌生 。教学本课我直接导入,问:你们谁见过蝌蚪,在哪里见过,长成什么样子?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触发他们的生活实践,激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导入后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每副图,猜猜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 。课文以对话为主,我以朗读为主 。本课文没有注音,学生朗读有一定难度,我以教师范读形式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内容 。设计问题:小蝌蚪有什么特征?它们是怎么找到妈妈的?小蝌蚪找妈妈分别遇到了谁?它们的妈妈是谁?有什么特征?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小蝌蚪发生了哪些变化?让学生围绕问题图文对照展开多种形式朗读 。如:自由读、指名分段读、男女生读、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等 。并要求学生拿起手中的笔找找、划划做记号,养成读书留下记号的好习惯 。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提高了读的质量 。
课文第二、三小节写的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 。我先指名读这两小节,让学生思考小蝌蚪先碰到了谁,又碰到了谁,在这个过程中小蝌蚪有了哪些变化,理清了文章脉络 。
然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体会小蝌蚪找妈妈时的心急 。最后,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表演,进一步体会 。朗读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情感在读中得到升华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朗读自主学习,同桌或小组内共同完成老师设计的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