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朝代会用冰块消暑 哪个朝代用冰块消暑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 。打开冰箱,信手来上一根冰棍,好不惬意 。但是,在没有冰箱的古代,古人又是如何吃上冷饮?其实,古人在夏日虽然没有空调制冷的待遇,但他们懂得用冰降温、防腐保鲜或制作冷食,为燥热难耐的夏天增添一抹清凉 。所以,即使没有冰箱,聪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 。打开冰箱,信手来上一根冰棍,好不惬意 。但是,在没有冰箱的古代,古人又是如何吃上冷饮?其实,古人在夏日虽然没有空调制冷的待遇,但他们懂得用冰降温、防腐保鲜或制作冷食,为燥热难耐的夏天增添一抹清凉 。所以,即使没有冰箱,聪明的古人也有办法吃上冷饮 。
利用窖室储藏冰块
早在商代,生活在豳地(今属陕西旬邑、彬县一带)的先民,就在周文王祖先公刘的率领下发展农业生产 。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掌握了冬季藏冰的方法 。《诗经》中就介绍了商周时期的储冰劳动的场面,诗中写道:“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因为用冰起初与献祭活动相关,所以当时的统治者将采冰、储冰视为一件大事,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吏管理这项事务 。周代掌冰的官吏称为“凌人”,《周礼·天官·凌人》中记载了凌人的职责:“掌冰 。正岁 。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 。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 。大丧共夷槃冰 。夏,颁冰掌事 。秋,刷 。”详细描述了工作人员在冬日特定时候开始要凿冰、藏冰,春天来临,要开冰、出冰,并交代了冰的用途,比如冷藏食物和美酒等 。
《左传》中透露了这些冰具体来自何处,“古者曰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 。其藏之也,深山穷谷,涸阴互寒 。”不必等冬日天寒地冻,冰可取自寒冷的地方,有的可能出自终年积雪的深山老林 。
古代藏冰有固定的场所和技术,一般冰库都修筑在地面之下,有一类是专门用作藏冰的冰窖,通称凌阴 。另一类用冰储存食物,如同冷库,称之为凌室、冰室、冰井等 。
虽有对掌冰的诸多记载,但很长时间人们难以想象古代的凌阴究竟是什么样子,考古资料的实物发现为人们认识古代藏冰、用冰提供了重要线索 。
1977年,在我国陕西凤翔姚家岗一处春秋时期的遗址,经过考证确认为凌阴遗址 。整个遗址呈倒置的长方形棱台状,内有方形或圆形的柱洞构成柱网,辅助四面檐墙来支承建筑的重量,大体似一个“冰窖” 。底部设有完整的排水系统,与外河相通,用于排出过多的融水,这样不会让冰水浸泡整个冰室,从而影响到其他冰块的储存 。窖底发现大量腐殖质土层,并在窖口发现一层层涂抹过的泥痕 。考古人员分析,当时窖底可能铺稻糠,窖口涂泥,冰上同样覆盖稻草,用来封闭隔热 。这样的方法虽然粗糙,但的确可以有效储存冰块 。
古人对冷库的记载到了魏晋南北朝之后十分丰富,说明用冰变得更为普及 。如晋人夏侯湛《大暑赋》中就有“寒泉潜沸,冰井腾沫”来形容冰井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魏武帝曹操在邺城修建了铜雀、金虎和冰井三台,冰井台规模宏大,“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 。晋代陆翽《邺中记》也载:“北则冰井台,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石季龙于冰井台藏冰,三伏之月,以冰赐大臣 。”石季龙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虎,每到三伏时节,他就让人从首都邺城的冰井台中取冰赏赐给臣子们 。既然是“赐”,说明当时夏日的冰块弥足珍贵 。后唐冯贽《云仙杂记》称:“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 。”可见在古代,夏季的冰雪堪比黄金美玉 。
唐朝时期,流行深井储藏冰块,用于夏季使用 。在地下挖掘一口深达八丈的旱井,腊月藏好冰块后,将井口封好,夏季取出冰块享用 。深井藏冰,相对容易 。因此在民间,一些有钱的人家也开始藏冰 。
从先秦至明清,几千年的时间里,冬季储纳冰块于冰窖以供来年夏天使用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到了清代,采冰、藏冰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直到民国时期,还能见到采冰盛况 。曾经火爆网络的故宫冰窖餐厅,其前身便是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紫禁城冰窖 。
冰鉴制作冰镇美食
前文中,《周礼》所提到的“冰鉴”又是什么呢?《说文解字》里说:“鉴,大盆也,一曰鉴诸,可以取明水于月 。”说白了,“鉴”就是一种外观很像脸盆的容器,腹部略深,圈足或平底 。早期的鉴为陶制,大概到了春秋时期才有了铜制鉴 。青铜鉴可用于盛水,同时也可作为礼器使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