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文章插图
1.早年经历
列夫·托尔斯泰出身贵族,1岁半丧母,10岁丧父,他由家里的亲戚抚养成人 。他不专心学业,痴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对道德哲学发生浓厚的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1851年托尔斯泰和他的兄长前往高加索当兵 。1852年他参加了一场战斗,表现勇敢,且发表了小说《童年》 。
1853年托尔斯泰读到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非常钦佩 。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写成《少年》、《青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 。
1855年11月托尔斯泰离开军队回到圣彼得堡,重新投入娱乐圈,酗酒好赌 。偏激的个性导致他与屠格涅夫长达17年的决裂 。
2.思想转变
1869年9月因事途经阿尔扎马斯,深夜在旅馆中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忧愁和恐怖 。这就是所谓“阿尔扎马斯的恐怖” 。1868年秋至1869年夏,他对叔本华哲学发生兴趣,一度受到影响 。从70年代初起,他开始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 。
他研读各种哲学和宗教书籍,不能找到答案 。这些思想情绪在当时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鲜明的反映 。他访晤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隐修士,并结识农民、独立教徒康·修塔耶夫 。他终于完全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 。
3.晚年时代
托尔斯泰在世界观激变后,于1882年和1884年曾一再想离家出走 。这种意图在他80至90年代的创作中颇多反映 。在他生前的最后几年,他意识到农民的觉醒,因为自己和他们的思想情绪有距离而不免悲观失望;对自己的地主庄园生活方式不符合信念又很感不安 。他的信徒托尔斯泰主义者和他的夫人之间的纠纷更使他深以为苦 。
扩展资料: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中篇小说《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短篇小说《舞会之后》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
参考资料:列夫?托尔斯泰--百度百科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也是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
他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 。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 。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