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师教学总结与反思 语文教学教师总结反思5篇( 二 )


语文教学教师总结反思3
这学期我接任了三年级的汉语文教学 。第一单元教学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学习的一单元 , 我首先要考虑的是衔接问题 , 要通过本组的学习 , 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中年级的学习 。因此 , 我重温了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的教学要求 。低年级的教学要求主要是借助汉语拼音识字 ,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用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 , 了解词语的意思 。从本册开始 ,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 初步体会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 , 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识字方法 , 对识字进行归类学习 , 在作业和小练笔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字 , 在阅读中加强词句练习 ,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抓住导语、思考练习及课文中关键处提出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这一单元导语就用诗一般的语言为学生描述了五彩斑斓的儿童生活情景 , 点明主题 ,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 从而用心去感悟生活的丰富多彩 。《金色的草地》在课文中关键处提出思考问题 , 我知道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了 。体会草地的可爱 , 蒲公英的有趣 。《爬天都峰》在课文中关键处提出“终于”一词在文章中的作用 , 让学生体会到“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 , 汲取力量 , 克服种种困难才爬上了天都峰 , 这种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意义 。
在习作方面 , 本册开始练习习作 , 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 , 感受和想象 。第一次作文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 将口语交际与习作结合起来 , 重在激发习作兴趣 , 树立习作信心 , 同时感悟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 。
语文教学教师总结反思4
在我对公开教学《墨梅》作了第一次反思之后 , 有幸得到了学校教师—们的指点 , 才发现自己课堂出现的问题还不仅仅是第一篇反思中所提到的那些 , 真是太惭愧了 。经过整理 , 我对自己的教学作了二次反思 。
总结如下:

一、整个教学过程偏离了自己预设的主旨 。课前设计中 , 我的整堂古诗教学课是围绕“知诗人 , 解诗题;抓字眼 , 明诗意;想意境 , 悟诗情”设计的 , 这个出发点得到了宋校长的肯定 。可是 ,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 , 却严重偏离自己预设的“轨道” 。诗人背景没有介绍清楚 , 让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该抓的字眼没有抓住 , 上完课之后还有很多学生一知半解 。特别是对古诗诗意的理解也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墨梅》是一首题画诗 , 诗中描写的是画中的梅花 , 在诗意的解释中 , 我却没有交待清楚 , 让学生疑惑重重 , 误认为是现实生活中的梅花 , 这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
二、没有抓信课文的中心句:“只留清气满乾坤 。”《墨梅》的灵魂就在“清气”二字上 。清气指的是清高纯洁的气节 。该名可理解为:“只希望把它清高纯洁的气节永远留传人间 , ”也可理解为“只希望留下它清高纯洁的气节充满天地人间 。”只有抓住这句 , 古诗的意境才能得到升华 。
最后 , 老师们还教了一套如何领会古诗诗意的方法——扩、补、调、换、连 。扩指的是单音节扩为双音节;补即为补充省略的词语;调是调移、颠倒顺序;换是古语换新词;连就是将诗意连贯起来理解 。
有了这次经验 , 我相信今后的古诗教学一定会比这次好 。
语文教学教师总结反思5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 , 就不会独立思维 , 更谈不上创新 。语文课堂上 。我们为了“紧扣教材” , 为了“调动”学生 , 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 。而所问的问题往往是“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无须思考或懒于思考 。课堂上的阅读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 , 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对课文进行感悟 , 他们所读懂的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 , 至于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 。因而 , 课上学生自能“读懂” , 在课堂结束时 , 老师问还有没有问题时 , 自然没有了 。其实这种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 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