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读书心得2000字 茶馆读书心得700字7篇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 。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茶馆读书心得700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茶馆读书心得2000字 茶馆读书心得700字7篇】
茶馆读书心得700字1
在《茶馆》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一段话是剧末了,常四爷的那段感叹:
“我自己呢?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我窃以为,这句话,可以当做剧中大多数人物心声的总结 。常四爷不必说,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看不惯洋人愿自食其力;深究王利发,也可以归纳于这句话之中的,在这个人物避重就轻,懦弱无奈的背后,是对和平年代的单纯向往,是对国泰民安的一种本能渴望,而这种向往与渴望在群魔乱舞的社会现实中被压抑,被限制,使其产生了对于政治的恐惧心理,对于时局的回避态度 。除了趁乱而起的既得利益势力,无论是革命者,农民,民族资本家,都抱着一定的拳拳爱国之心,而《茶馆》以描述这些人的冷暖人生,悲痛无奈,将社会之狡诈黑暗展现得淋漓尽致 。
一些《茶馆》的品鉴者将老舍归结为“他是一个嘲讽旧世界腐朽生活的能手,却是描写新生活的蹩脚者 。”将《茶馆》的意义归结为“《茶馆》是反映北京小市民生活的杰作 。这部作品通过揭露鞭笞旧世界的腐朽黑暗,从而,从侧面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这是作品的潜在主题 。”我觉得都是非常的不科学的,在第一点上,描写新生活的任务不应该也不合适存在于《茶馆》的历史背景之中,《茶馆》的三幕剧分别处于戊戌维新失败后,北洋军阀割据时期与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这些时候,时局混乱,中国都是处于一种对于前途摸着石子过桥的阶段,茶馆位于的北平更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因为它具有的强烈的政治意义,意味着北京的政治立场的转变必须是阵痛而不是循序渐进,既黑又红的重叠一来不符合历史背景也平白增加了写作的难度 。可能很多人抱着“不破不立”的想法,而强加给了这个时代以展示革命力量的责任,在我看来,这已经违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了 。
第二点,虽然老舍对于旧社会的种种不公有着深恶痛绝的鞭笞,但在这部话剧本身看来,并没有明确的政治指向性,所谓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命题确实是穿凿附会上的 。王利发不是潘冬子,沈处长也不是胡汉三,《茶馆》中百姓与官员政治力量的对立并不是对等的,也没有什么逼急了走上革命道路的义举,而是一种更为典型的上下级被压迫的关系 。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更具有普遍性,因为无论是军阀还是国民政府,都是国家的掌控者,是一种暴力的象征,反抗的代价是巨大的,甚至是戏剧中可通过阅读预见的 。因此王利发最后的自尽也并非什么无声的抗议,而是无奈的自绝 。倘若非得加上点红色气息,那也得再写部什么《康大力智取沈处长》才行 。在《茶馆》的剧本当中,应该说是见不到的 。
茶馆读书心得700字2

喜欢上茶馆源于《茶馆》 。
现在,在我们眼皮底下,关于青春的文字早已泛滥成灾 。青春是一种奢侈品,所以过于浮华 。我们的心灵就在这样的喧嚣中慢慢老去,以背离我们理想中的方式老去 。
过去,我总以为如、、老舍这样的大文豪,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一种腐老的气息,就像雨天的潮湿感一样很容易让人产生淡淡的惆怅 。所以一直以来,自己都是在拜读那些浮华的青春文字 。
这应该是一种错误 。因为老舍先生的《茶馆》正如一面斑驳的墙,凄凉中旧旧的却都是温暖 。它让人或喜或悲,让人大彻大悟 。
《茶馆》是在写一个明明白白死去的过程 。“掌柜的”王利发是悲惨的,因为他是那个悲惨时代的牺牲品 。他像一只玩偶,他活在苍穹之下,活在对别人的恭维中,但他却一刻也没有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结局是他死得好,我想的确是这样 。一个诗人说,死是世界上唯一的黑影 。王利发的死,正是结束了他作为一只玩偶的命运,结束了那个时代赋予他的无尽的比死更可怕的黑暗 。
当然,喜欢《茶馆》不仅仅是由于它伟大的艺术成就,我还倾心于老舍先生为我们营造的茶馆的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的市井气息 。
大抵茶馆的存在无形之中就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使人们回归到最原始的生活状态中 。晨练之后的老人,久违的朋友,远道而来的客商以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当他们步入古朴别致的茶馆中,或悠闲,或恬静,或安然,或淡定的生活状态都萌发在喧嚣之上 。功名利禄这时候也只是一副华而不实的装饰品,索然无味 。常四爷,松二爷,社会中的三教九流,在茶馆中寻找的不正是一种洒脱和理想吗?缕缕茶香净化了人们的心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