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义也” , “义” , 名词作动词用 , 合于义 。
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 , 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 , 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 , 主语“谁”介宾短语“为大王”作“为”的状语 , “者”助词“的” 。2、讨论课文内容 , 提问:
①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 。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 , 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 , 却被张良利用 , 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 。第二件事“张良献策” 。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 , 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 刘邦则一点就通 , 不但“兄事之” , “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 , 竭力奉承 , 拼命拉拢 , 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 , 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 , 导致项羽上当 。(“刘邦施计”、“项伯中计”不必分开来说)“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 , 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 , 项羽终于“放虎归山” , 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 , 莫不由此而生 。
②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 , 亡去不义 。”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 不义也 。”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 ,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认为“义” , 就是“宜” 。《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 。”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 , 义 。”也就是说 , 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 , 反之则为“不义” 。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 , 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 , 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 。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 , “常以身翼蔽沛公” , 樊哙闯帐护主等等 , 都可以称之为“义” 。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 , 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 。可见“义”是相对的 , 如同“骨气”一样 , 不同的时代 , 不同的阶级 , 道德标准不同 , “义”的内涵也不一样 , 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 , 教师行间巡视 , 释疑解难 。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 , 由矛盾的挑起 , 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 , 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 , 故事情节逐步展开 , 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 , 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
三、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 , 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若入前为寿 , 寿毕 , 请以剑舞 , 因击沛公于坐 , 杀之 。
军中无以为乐 , 请以剑舞 。
项泊亦拔剑起舞 , 常以身翼蔽沛公 , 庄不得击 。
此迫矣 , 臣请入 , 与之同命 。
杀人如不能举 , 刑人如恐不胜……
劳苦而功高如此 , 未有封侯之赏……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鸿门宴”上的斗争 。
3.思考下列问题:①项羽的弱点是什么?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
②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 , 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张良?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 检查预习情况:
1、提问: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厂 , 张良既不提议备战 , 更不主张退军 , 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 , 言沛公不敢背……也”.这是为什么?
数目项王(目:以眼示意 , 名词作动词) 。
且为所虏(且:将;为所:为之所 , 省略之) 。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 , 干什么;者 , 代词 , “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
二、读讲课文三、四两段:
第三段:
1.指名学生讲述第三段的内容 , 要求明确交代本段的事件 。
第一件事“刘邦谢罪” , 第二件事“项王设宴 , 第三件事“范增举玦” , 第四件事“项庄舞剑” 。
推荐阅读
- 高一语文教材备课教案新编五篇
- 舞蹈学生个人总结范文 高一学生个人总结范文
- 榆树什么时候移栽成活率高一点 榆树什么时候移栽成活率高
- 高一上学期自我鉴定200字 高一上学期自我鉴定
- 国际妇女节走心祝福语文案100句
- 祝妇女节快乐的祝福语 2021最新妇女节快乐祝福语文案
- 2021最新妇女节祝福语文案简短
- 冬天的美景高一满分作文800字
- 冬天的景色满分作文高一800字
- 描写冬天景色的优秀作文 冬天的景色优秀作文高一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