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一年级上册期中试卷语文 2021版新高一年级语文教案( 五 )


2、“我闻琵琶已叹息 , 又闻此语重唧唧 。”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 , 相逢何必曾相识 。”产生共鸣 , 点明题旨 。
三、设计实施:
1、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 , 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
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 , 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 , 胡儿能唱《琵琶》篇” , 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 。“行” , 又叫“歌行” , 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 。它源于汉魏乐府 , 是乐府曲名之一 。
2、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 , 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
3、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
4、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 ,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 , 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主人”四句 , 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举酒欲饮无管弦” , “醉不成欢惨将别” , 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 。最后借江边月影 , 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 , 黯然神伤的心情 。“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 , 从感情上由忧转喜 , 引起下文 。
5、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 , 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 , 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 , 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 , 使读者如闻其声 , 如见其形 , 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 , 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此外 , 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 , 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 。一曲虽终 , 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 , 却并没有消失 。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 , 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 , 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
6、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 , 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 , 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 ,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 , 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 。同样 , 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
7、赏析最后一段 。
点拨:“我”的诉说 , 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 , 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 , 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 , 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 , 以至热泪直流 , 湿透青衫 。
8、在前面赏析时 , 一边赏析 , 一边引导学生背诵 。最后在音乐声中 , 全班齐诵课文 , 再次体味诗的韵味 。
四、课外扩展: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 。
昵昵儿女语 , 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 , 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 , 一鼓填然作气 , 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 , 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 , 真彩凤 , 独不鸣 。阶攀寸步千险 , 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 , 置我肠中冰炭 , 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 , 无泪与君倾 。
2020版高一语文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词的兴趣 2、培养吟诵习惯 3、感知词的欣赏方法
[教学设计]初始年级学习诗词培养兴趣为第一要事 。所以我选了一首李煜的词《虞美人》 , 这首词的成就很高 , 被誉为“词中之帝” , 词中情感核心是愁 , 这是人人都可能经历过的一种体验 , 容易引起情感共鸣 。这首词声律与情感的谐和程度很高 , 可以说声情并茂 , 适合学生学习吟诵 , 感受词的韵律美 。
围绕三个学习目标设计了整个教学过程 。主要环节有:导入;初步感知(初读 , 感受愁味 , 把握感情基调再读);逐句分析 , 把握词人的情感世界(先名句后其它 , 体味感情 , 点出重音 , 逐句读 , 小结回到名句再读全词);自由朗读回味;竞读;欣赏配乐歌唱 , 凭吊词人;.总结欣赏方法;推荐拓展赏读的词作〈乌夜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