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节的习俗及气候特点

秋分 ,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 , 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 。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下面是小编整理了秋分时节的习俗及气候特点 ,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1、秋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 。如古有“春祭日 , 秋祭月”之说 。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据考证 , 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 , 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 , 不一定都有圆月 。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 。所以 , 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
据史书记载 , 早在周朝 , 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 。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民间的祭月习俗因地区不同仪式各异 。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北京岁华记》记载北京祭月的习俗说:“中秋夜 , 人家各置月宫符象 , 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 , 旦而焚之 。”北京祭月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 , 就是“惟供月时 , 男子多不叩拜” , 此即民谚所说“男不拜月” 。
2、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 , 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 , 有个不成节的习俗 , 叫做“秋分吃秋菜” 。“秋菜”是一种野苋菜 , 乡人称之为“秋碧蒿” 。逢秋分那天 , 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 。在田野中搜寻时 , 多见是嫩绿的 , 细细棵 , 约有巴掌那样长短 。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 , 名曰“秋汤” 。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 , 洗涤肝肠 。阖家老少 , 平安健康 。”一年自秋 , 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 , 身壮力健 。
野苋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 。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 提高人体抗癌作用 。炒野苋菜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 , 食之可增强抗病、防病能力 , 健康少病 , 润肤美容 。适用于痢疾、目赤、雀盲、乳痈、痔疮等病症 。

实际上 , 岭南习俗所谓的“秋汤”也是和现在中医学提倡的秋天滋补是一致的 , 只不过岭南习俗更加典型 , 有点土生土长的味道 , 没有上升到中医学理论的高度罢了 。
3、送秋牛
秋分随之即到 , 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 。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 , 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 , 名曰“秋牛图” 。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 , 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 , 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 , 见啥说啥 , 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 。言词虽随口而出 , 却句句有韵动听 。俗称“说秋” , 说秋人便叫“秋官” 。
4、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 , 每家都要吃汤圆 , 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 , 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 , 名曰粘雀子嘴 , 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
希望用汤圆将麻雀的嘴粘住当然只是农民朋友的美好想象和愿望 , 不过这其中也说明了一个道理 , 那就是汤圆的黏性比较大 , 不易消化 , 不宜多食 。汤圆多以糯米为主原料和其他一些配料制成 , 糯米性温 , 味甘 , 所加配料亦往往是高糖分、高热量之物 , 在春寒季节少量食用有助于补充身体热能 , 补虚调血、升阳健脾 。但糯米黏滞、难消化 , 多食容易导致食滞 。搭配葱、蒜等辛味食物 , 可以平衡汤圆的滞缓效果 。
5、放风筝
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 。尤其是秋分当天 。甚至大人们也参与 。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 , 鲢鱼风筝 , 眯蛾风筝 , 雷公虫风筝 , 月儿光风筝 , 其大者有两米高 , 小的也有二、三尺 。市场上有卖风筝的 , 多比较小 , 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 , 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 , 较大 , 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