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 读后感 断舍离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以“感”为主 。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断舍离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断舍离读后感范文1
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曾经风靡一时 。
日本是个以会收纳为荣的国家,每个成年人都要必须学会多种收纳方式,特别是女性 。这一点,从很多书籍和影视中都可以看出,日本的妈妈们在家就是一刻也不停的收拾整理,物品要按季节分门别类收拾整理,就连垃圾也要按类别分好整理 。
断舍离非常适合不太会收拾的人,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的确是这样,泛滥的物品,收拾起来耗损了我们大部分精力,让我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所以就会觉得很累 。学会了断舍离,就是学会了不收拾的收拾法 。
首先,从最小的一个空间开始,如一个抽屉 。然后从自己经常用的物品着手,比如杯子、餐具、衣物等等 。看看自己哪些东西是每天都用的,每周用的,每月用的,甚至是每年用的,或者几年偶尔用的物品 。那些每年都难得用上一次的东西,就可以舍弃了 。
学会断舍离,才能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从而也会找到真正的自己 。书中提到的故事:香织本来对生活感到茫然,连看电视也是不停地换台,后来毅然将四十英寸的电视舍弃掉,整个人从此豁然开朗 。
在本书中我学到了精髓 。物品要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物品服务,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东西,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不需要收拾了 。

断:购物时三思而后行,不需要的东西就不接受,只添置必须的物品 。
舍:收拾没用的破烂儿,卖掉、赠送物品,缩小喜好范围 。
离:脱离执念,了解自己,爱上自己,心情愉悦 。
书上说:物质过度的泛滥容易让人感到疲惫,从而感受不到快乐 。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
1、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 。
2、通过限制总量,更加严格地筛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品味 。
3、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掉进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记了“东西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品味” 。
4、所谓断舍离,就是训练自己成为能够信赖的自己 。

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必要的物品,让生活变得简单轻松 。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享受生活的阳光 。
断舍离读后感范文2
对于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两个地方:
一、对于未来的担忧,让我们总是以“现在买比较划算”,“万一要用到的时候没有就麻烦了”作为理由,把当下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带回家 。但是,有没有想过,这种不确定,实际上是对自我的不自信、不信任呢?难道,在需要的时候再去添置,是如此的难以办到吗?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经常用的一个逻辑——我要提前学习,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就要用到,如果到时不懂就麻烦了 。相反地,我老公就一直理直气壮地回应——要用的时候再学吧 。但是,很明显地,前一种逻辑,似乎带着一种心理暗示——如果不预先准备,我到时候就肯定来不及学或者学不会了(自我否定) 。而后一种呢,则是——没关系,反正只要我要学的,肯定都能掌握(自我肯定) 。所以《断舍离》提出,把垃圾清除出自己的空间,才能清除负能量,回归正常的能量场 。
【断舍离 读后感 断舍离读后感范文】二、利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 。在断舍离里提倡,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五成,而装饰性摆设的空间只放一成的东西 。看不见的空间留出三成空间,让人有继续收拾或者每次都摆放整齐的欲望和心情,同时空出的三成空间也是物品进出的通道;看得见的空间一般放置都是日用品,留出五成空间一个是处于美观的考虑,同时也是提醒自己在日常中更注重品质而非数量,认清属于当下自我的物品阻断不时冒出的新奇想法,也及时舍弃一些当下没意义的物品;最后装饰性的空间,只放一成的东西,原因很简单,联想一下高档包包专卖店和杂货店的陈设吧,你会明白原因的 。我不自觉地联想到,其实人生是否也可以分为三类时间需求:对于日常的时间安排,尽可留下三成空余,给自己更积极的动力投入那七成时间去完成必须的任务,也留下三成的机动时间去放松去调适;对于计划长期投入的时间投资,不妨给予五成的留白,这样对于当下的精力投入不至于造成太大的负担,也有更开放的心智去感受自我,更从容地应对未来的变化;对于一些准备作为终身事业或爱好的时间投入,不妨精选一二进行持久地、精心的投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