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 名词解释 1.管理 2.管理学 3.归纳法 4.实验法 5.演绎法


管理学基础 名词解释 1.管理 2.管理学 3.归纳法 4.实验法 5.演绎法

文章插图
1、管理
管理是一个具有情景性的概念 , 不同的管理学家有不同的理解 , 是一个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概念 , 如德鲁克(Peter F. Drucker)认为“管理是把一群乌合之众变成一个有效率、有目的、有生产力的特殊过程”;孔茨(Harold Koonts)强调:“管理是设计和维持一种良好的环境 , 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 西蒙(Herbert Simon)指出:“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 , 管理就是决策”;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认为:“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 , 通过别人使活动更有效地完成的过程 。”每个学者所以强调的重点有所侧重 。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 , 我们认为所谓管理即:“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 , 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 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 。”
2、管理学即研究管理活动现象及其实践 , 寻找管理的一般原则及规律的学说或体系 , 从而使管理实践更有效 。
1、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 , 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P2
2、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 ,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P3
3、实验法:是教师根据研究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 , 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 , 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P4
4、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 以揭示儿童发展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P4
5、行为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 ,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 , 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 , 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 ,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目的的研究方法 。P5
6、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 。它的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0~3岁)、幼儿(3~6、7岁) 。P6
7、托儿所:是指用于专门照顾和培养婴幼儿生活能力的地方 , 也指公共场所中因父母不在而由受过训练的服务人员临时照顾孩子们的房间或地方 。P7
8、学前教育的基础性的体现: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终身教育的开端 , 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对于促成个体早期的全面健康发展、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与效益、提升国民素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价值 , 这是学前教育基础性的体现 。P8
9、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P9
第二章 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10、《母育学校》:是由夸美纽斯所著 ,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 , 集中体现了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认为学前教育应该在家庭中进行 , 家庭就是母育学校 , 母亲就是母育学校的教师 。
11、“恩物”:是福禄贝尔为了更好地引导幼儿认识自然、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 ,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创制了一套供他们使用的活动玩具 , 称之为“恩物” 。
12、保教结合的原则:也称保教合一或保教并重 , 指对幼儿保育和教育要给予同等的重视 , 并使两者相互配合 。
13、整个教学法:是指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幼儿园课程观点 。他批评当时小学和幼儿园的分科教学法 , 强调以幼儿经验、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反对实施分科教学 , 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 , 以社会自然为中心、主张游戏式的综合性教学方法 。
第三章 学前教育
14、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 , 简称学制 ,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 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
15、学前管理体制:主要指的是学校内部行政权力主体的构成、各级行政权力主体之间管理权限的划分制度 。
16、托儿所:是指3岁前儿童的集体保教机构 , 必须贯彻实行以保为主、保教并重的方针 , 为把儿童培育成体格健壮、品德良好、智力发达的下一代打下基础 。《条例》指出

推荐阅读